透過台灣民俗與生活記憶中有關妖怪傳說的記憶,採取行旅與踏查的方式尋找台灣妖怪的足跡,其中規劃十一條走訪妖怪的路線,將口傳或文獻所載的妖怪一一揭露其神祕面相,提供可實際按圖索驥的便利性,並搭配行程中的小旅行,但最後呼籲,島嶼千年靈氣,妖怪法力高強,懇請膽小者勿試!
十一條探索島嶼妖怪路線──
I:魔神仔(台北市、新北市山區)——瀟湘神◎手稿
II:鄭成功之斬妖除魔(北台灣三峽、鶯歌地區)——瀟湘神◎手稿
III:石爺信仰(新竹地區)——林祉均、謝蓓宜(小拉)◎手稿
IV:噶哈巫族的番婆鬼(南投埔里)——林祉均、清翔◎手稿
V:日月潭傳說(南投日月潭周邊)——高珮芸(Pey)◎手稿
VI:大莆林水鬼(嘉義大林)——林祉均◎手稿
VII:清代的女鬼傳說(台南地區)——阮宗憲(NL)◎手稿
VIII:蛇神傳說(高雄美濃)——高珮芸(Pey)◎手稿
IX:貓將軍(宜蘭頭城)——許雅婷(青悠)◎手稿
X:鄭成功事件簿:千年老龜 (宜蘭龜山島)——瀟湘神◎手稿
XI:巨人阿里嘎該(花蓮市美崙山)——楊海彥(小波)◎手稿
本書特色
1.近年日本的妖怪普遍為人所知,也出現以妖怪為主題的民俗村或夜市,但臺灣傳說中的有關本地的妖怪們,究竟都去哪裡了?本企劃即藉台灣各地妖怪傳說的踏查之旅重新認識在地民俗文化。
2.在日本,妖怪學是民俗學系統之下的特殊學科。日本民俗學的快速開展,某部分是反映對明治、大正時期快速西化與現代化的焦慮,民俗學家為了找回屬於日本的根基文化,重回鄉野,採集過往的民俗傳說。也因此以民俗學研究「常民文化」,紀錄常民的信仰、年中記事、生活習慣等,以此了解一個民族獨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而許多妖怪傳說具地域性,往往蘊含最獨特的地方文化與記憶,本企畫即在民俗學的系統下,採取行旅與踏查的方式尋找台灣妖怪的足跡,其中規劃十條走訪妖怪的路線,將口傳或文獻所載的妖怪
3.臺灣有不少的妖怪紀錄。在日治時期出刊的《民俗臺灣》中,記錄過一種叫做「金魅」的妖怪。金魅原是被虐死的查某嫺,後來轉化為會替人工作的妖怪,文獻裡提到文山郡有人養金魅,只要供奉金魅的牌位,就會代人工作,但代價是要吃人。日本領臺前,據說到處都有祭拜金魅的人家。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卻幾乎都沒聽過金魅的傳說了。本企劃即調查興盛一時、今人卻失去記憶的民俗文化,重新賦予台灣民俗文化的特色,尤其結合在地文史調查,實地走訪妖怪曾經流傳的地點,讓妖怪軼聞、生活慣習與文化記憶產生連結,建構出地方特殊的文化面貌。
4.透過本書可實際按圖索驥有關台灣民俗與生活記憶中的不同面向:
聯繫「妖怪」與「地方」:
回顧妖怪故事的相關文獻,尋找具地域特性的「妖怪」與「地方」。透過訪查之過程,比對傳說與地景,於實際場域中尋找傳說的痕跡,強調出妖怪與地方之間的緊密關聯。
連結「妖怪」與「人」:
拜訪傳說發生地之民眾,實際了解居民與妖怪傳說的互動,透過整理並記錄妖怪傳說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喚起大眾對妖怪傳說的重視。
牽繫「人」與「土地」:
以妖怪傳說的生活面向為引子,建構「妖怪」、「人」、「土地」之間密切相互影響的常民文化樣貌,帶領大眾跳脫一般思維,以嶄新的眼光看待地方,促使人們對地方產生興趣,重新認識所生所長的土地。
十一條探索島嶼妖怪路線──
I:魔神仔(台北市、新北市山區)——瀟湘神◎手稿
II:鄭成功之斬妖除魔(北台灣三峽、鶯歌地區)——瀟湘神◎手稿
III:石爺信仰(新竹地區)——林祉均、謝蓓宜(小拉)◎手稿
IV:噶哈巫族的番婆鬼(南投埔里)——林祉均、清翔◎手稿
V:日月潭傳說(南投日月潭周邊)——高珮芸(Pey)◎手稿
VI:大莆林水鬼(嘉義大林)——林祉均◎手稿
VII:清代的女鬼傳說(台南地區)——阮宗憲(NL)◎手稿
VIII:蛇神傳說(高雄美濃)——高珮芸(Pey)◎手稿
IX:貓將軍(宜蘭頭城)——許雅婷(青悠)◎手稿
X:鄭成功事件簿:千年老龜 (宜蘭龜山島)——瀟湘神◎手稿
XI:巨人阿里嘎該(花蓮市美崙山)——楊海彥(小波)◎手稿
本書特色
1.近年日本的妖怪普遍為人所知,也出現以妖怪為主題的民俗村或夜市,但臺灣傳說中的有關本地的妖怪們,究竟都去哪裡了?本企劃即藉台灣各地妖怪傳說的踏查之旅重新認識在地民俗文化。
2.在日本,妖怪學是民俗學系統之下的特殊學科。日本民俗學的快速開展,某部分是反映對明治、大正時期快速西化與現代化的焦慮,民俗學家為了找回屬於日本的根基文化,重回鄉野,採集過往的民俗傳說。也因此以民俗學研究「常民文化」,紀錄常民的信仰、年中記事、生活習慣等,以此了解一個民族獨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而許多妖怪傳說具地域性,往往蘊含最獨特的地方文化與記憶,本企畫即在民俗學的系統下,採取行旅與踏查的方式尋找台灣妖怪的足跡,其中規劃十條走訪妖怪的路線,將口傳或文獻所載的妖怪
3.臺灣有不少的妖怪紀錄。在日治時期出刊的《民俗臺灣》中,記錄過一種叫做「金魅」的妖怪。金魅原是被虐死的查某嫺,後來轉化為會替人工作的妖怪,文獻裡提到文山郡有人養金魅,只要供奉金魅的牌位,就會代人工作,但代價是要吃人。日本領臺前,據說到處都有祭拜金魅的人家。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卻幾乎都沒聽過金魅的傳說了。本企劃即調查興盛一時、今人卻失去記憶的民俗文化,重新賦予台灣民俗文化的特色,尤其結合在地文史調查,實地走訪妖怪曾經流傳的地點,讓妖怪軼聞、生活慣習與文化記憶產生連結,建構出地方特殊的文化面貌。
4.透過本書可實際按圖索驥有關台灣民俗與生活記憶中的不同面向:
聯繫「妖怪」與「地方」:
回顧妖怪故事的相關文獻,尋找具地域特性的「妖怪」與「地方」。透過訪查之過程,比對傳說與地景,於實際場域中尋找傳說的痕跡,強調出妖怪與地方之間的緊密關聯。
連結「妖怪」與「人」:
拜訪傳說發生地之民眾,實際了解居民與妖怪傳說的互動,透過整理並記錄妖怪傳說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喚起大眾對妖怪傳說的重視。
牽繫「人」與「土地」:
以妖怪傳說的生活面向為引子,建構「妖怪」、「人」、「土地」之間密切相互影響的常民文化樣貌,帶領大眾跳脫一般思維,以嶄新的眼光看待地方,促使人們對地方產生興趣,重新認識所生所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