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一撮牛尾毛》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辜負讀者才敢發表,發表後,有時可從讀者的來信或評者的論述中檢視自己是否做到感人共鳴的效果,比如有位快要當祖母的讀者說:「看你那篇文章〈第一封信〉,我都偷偷流淚,但怕被學生看到,趕快離開圖書館。」再如小說家宋澤萊寫道:「這篇文章〈阿母〉。仿若讓人聽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譴,讀完時我們竟流淚了。」讀者們的反應,其實也是鼓舞我砥礪自己用心創作的動能。──林央敏
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的林央敏,致力於台語文學創作,包含台語詩和台語散文,推廣母語,倡導將母語台語列為學校課程。
本書為其長年創作散文集結,以四卷四個不同的面相,素描親情、鄉情、人情與家園情,從親人出發,有寫給母親的〈第一封信〉和描繪〈阿母〉忙碌的身影,還有父親為了籌措學費,將家中老牛賣掉,他不捨老牛〈收藏一撮牛尾毛〉來紀念,最難忘的是〈和阿公聽拉即哦的日子〉以及鼓勵他升學的〈二叔公〉,字裡行間盡是濃密的親情,展現無休止的溫暖;再到成長的〈孕鄉〉嘉義太保,歲月流轉,從老家所在的水牛厝開始到牛稠溪流域的變化、信仰中心土地公廟的由來、吸石路的傳說,還有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士爺民俗祭典,訴說一個個引人入勝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與濃烈鄉土情懷;繼之以對人情事故的感懷詠嘆,小則一己之思,大則關於國家、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的寄望。終章以隨筆小品,有生活記趣,也有對生命的感悟,乃至異想天開的遐思。
林央敏將自己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透過文字,引領我們將目光回歸自我,重溫情懷,找回我們對土地的熱忱與認同。
本書特色
★林央敏長年推動台語文學和台語詩,並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本書收錄其長年創作散文作品。
★本書榮獲桃園市立圖書館出版補助。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辜負讀者才敢發表,發表後,有時可從讀者的來信或評者的論述中檢視自己是否做到感人共鳴的效果,比如有位快要當祖母的讀者說:「看你那篇文章〈第一封信〉,我都偷偷流淚,但怕被學生看到,趕快離開圖書館。」再如小說家宋澤萊寫道:「這篇文章〈阿母〉。仿若讓人聽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譴,讀完時我們竟流淚了。」讀者們的反應,其實也是鼓舞我砥礪自己用心創作的動能。──林央敏
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的林央敏,致力於台語文學創作,包含台語詩和台語散文,推廣母語,倡導將母語台語列為學校課程。
本書為其長年創作散文集結,以四卷四個不同的面相,素描親情、鄉情、人情與家園情,從親人出發,有寫給母親的〈第一封信〉和描繪〈阿母〉忙碌的身影,還有父親為了籌措學費,將家中老牛賣掉,他不捨老牛〈收藏一撮牛尾毛〉來紀念,最難忘的是〈和阿公聽拉即哦的日子〉以及鼓勵他升學的〈二叔公〉,字裡行間盡是濃密的親情,展現無休止的溫暖;再到成長的〈孕鄉〉嘉義太保,歲月流轉,從老家所在的水牛厝開始到牛稠溪流域的變化、信仰中心土地公廟的由來、吸石路的傳說,還有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士爺民俗祭典,訴說一個個引人入勝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與濃烈鄉土情懷;繼之以對人情事故的感懷詠嘆,小則一己之思,大則關於國家、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的寄望。終章以隨筆小品,有生活記趣,也有對生命的感悟,乃至異想天開的遐思。
林央敏將自己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透過文字,引領我們將目光回歸自我,重溫情懷,找回我們對土地的熱忱與認同。
本書特色
★林央敏長年推動台語文學和台語詩,並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本書收錄其長年創作散文作品。
★本書榮獲桃園市立圖書館出版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