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九世紀中後期,天主教在華的出版印刷事業逐漸興起。二十世紀初超過十所天主教印書館遍佈中國,出版物種類豐富。在眾多的出版物中,有一批根據聖經故事改編的表演藝術文本,以中國傳統鼓詞、梆子戲或現代話劇的形式所改寫成的劇本,語言淺白詼諧,情節曲折生動,不但具備傳教與教化功能,同時又不乏審美趣味。
本書收錄以下民國時期的九部天主教聖經劇本加以編注重版:
《古聖若瑟劇本》(1918)、
《多俾亞傳鼓詞》(1919)、
《厄斯德爾劇本》(1918)、
《瑪加白阿劇本》(1918)、
《洪水滅世劇本》(1921)、
《古聖若瑟白話演義》(1925)、
《扮演古經達未大戰高力亞》(1922)、
《耶穌聖誕新劇》(1934) 以及
《扮演耶穌苦難》(1923)。
以上作品皆以聖經敘事為基礎,在細節處增添本土文化元素,情節上凸顯戲劇矛盾張力,使得人物形象豐滿鮮明,符合文學審美。這批珍貴文本的重版與分析將對漢語天主教文學的研究有重大的意義。
這些作品由不同修會的出版機構多次重版,還被搬上舞台公開演出。例如在上海的土山灣孤兒院,在節慶演出戲劇成為一種傳統;在耶穌會創辦的上海徐匯公學,學生演戲的活動熱烈開展。如此,聖經故事及天主教思想通過這些貼近日常生活的藝術形式,得以傳遞到大眾視野之中。戲劇的演出對於天主教在華傳播的影響甚為深遠,不但具備宗教教育及儀式的功能,甚至促進了中國戲劇的現代化。
劇作既要承擔傳教的功能,又要帶給觀眾娛樂及審美的愉悅感,「教」與「樂」之間始終存在張力,甚至難以兼容。然而,這批劇本在聖經故事以外也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把聖經典故與日常生活的語言進行結合,有助拉近聖經與中國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聖經故事及天主教思想更有效地傳遞到信徒及大眾的視野中,使該劇的意義遊走於「神學」與「日常」之間,並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本書收錄以下民國時期的九部天主教聖經劇本加以編注重版:
《古聖若瑟劇本》(1918)、
《多俾亞傳鼓詞》(1919)、
《厄斯德爾劇本》(1918)、
《瑪加白阿劇本》(1918)、
《洪水滅世劇本》(1921)、
《古聖若瑟白話演義》(1925)、
《扮演古經達未大戰高力亞》(1922)、
《耶穌聖誕新劇》(1934) 以及
《扮演耶穌苦難》(1923)。
以上作品皆以聖經敘事為基礎,在細節處增添本土文化元素,情節上凸顯戲劇矛盾張力,使得人物形象豐滿鮮明,符合文學審美。這批珍貴文本的重版與分析將對漢語天主教文學的研究有重大的意義。
這些作品由不同修會的出版機構多次重版,還被搬上舞台公開演出。例如在上海的土山灣孤兒院,在節慶演出戲劇成為一種傳統;在耶穌會創辦的上海徐匯公學,學生演戲的活動熱烈開展。如此,聖經故事及天主教思想通過這些貼近日常生活的藝術形式,得以傳遞到大眾視野之中。戲劇的演出對於天主教在華傳播的影響甚為深遠,不但具備宗教教育及儀式的功能,甚至促進了中國戲劇的現代化。
劇作既要承擔傳教的功能,又要帶給觀眾娛樂及審美的愉悅感,「教」與「樂」之間始終存在張力,甚至難以兼容。然而,這批劇本在聖經故事以外也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把聖經典故與日常生活的語言進行結合,有助拉近聖經與中國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聖經故事及天主教思想更有效地傳遞到信徒及大眾的視野中,使該劇的意義遊走於「神學」與「日常」之間,並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