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傳統作為研究的對象,涵蓋從18世紀末探討語言起源論的赫德(J. G. Herder),
到20世紀初為社會心理學建立符號互動論基礎的米德(G. H. Mead)
語言的作用將不再局限於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
思維也將不再離開語言,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
歷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
林遠澤在本書《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一方面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路線(第一至三章),論述從赫德(Herder)到洪堡特(Humboldt)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在亞里斯多德的語言工具觀之外,為語言的語意學研究增加一種具世界開顯性作用的存有學向度;另一方面則從「語言心理學」的路線(第四至六章),闡釋從馮特(Wundt)到米德(Mead)的後續發展,如何在語言表象的作用外,為語言的語用學研究增加一種具行動規範性作用的溝通實踐向度。透過這兩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們不再僅將語言的作用局限在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是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另一方面,這個研究也使我們確定思維不能離開語言,從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
到20世紀初為社會心理學建立符號互動論基礎的米德(G. H. Mead)
語言的作用將不再局限於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
思維也將不再離開語言,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
歷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
林遠澤在本書《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一方面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路線(第一至三章),論述從赫德(Herder)到洪堡特(Humboldt)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在亞里斯多德的語言工具觀之外,為語言的語意學研究增加一種具世界開顯性作用的存有學向度;另一方面則從「語言心理學」的路線(第四至六章),闡釋從馮特(Wundt)到米德(Mead)的後續發展,如何在語言表象的作用外,為語言的語用學研究增加一種具行動規範性作用的溝通實踐向度。透過這兩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們不再僅將語言的作用局限在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是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另一方面,這個研究也使我們確定思維不能離開語言,從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