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手裡拿著一個蘋果,而他真正想得到的是一塊錢。另一個人手裡有一塊錢,他很想吃蘋果。不過,對第二個人來講,這個蘋果用0.5元來買,才比較符合他的意願。
於是,兩人進行了討價還價,最終,兩人都做出讓步,第二人花了0.75元買到了蘋果。雖然這兩個人沒有得到他們預期的最大利益,但都在可能的程度上,得到自己最大的利益。
人類對物質財富的需要,催生了經濟學。經濟學,也正是一門「研究資源配置」的學問。不過,想搞清資源如何配置,就要搞清人類的行為;想搞清人類的行為,就必須深入人類的心理。於是,經濟學就從人類的「欲望」開始了。
交換,是最初的也是最常見的經濟活動。
最早的一批經濟學家,被稱作「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十八世紀的英國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一七二三~一七九○),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也是「理性人假設」的創造者。在亞當‧史密斯看來,一切經濟現象都源於人類的利己主義本性。由於每個人都是「理性人」,都希望得到利益的最大滿足,於是就出現了交換。而在交換的過程中,人們都得到了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在可能的條件下(比如支付能力)實現了自己了最大利益。而整個社會經濟,就由此運轉了起來。
於是,兩人進行了討價還價,最終,兩人都做出讓步,第二人花了0.75元買到了蘋果。雖然這兩個人沒有得到他們預期的最大利益,但都在可能的程度上,得到自己最大的利益。
人類對物質財富的需要,催生了經濟學。經濟學,也正是一門「研究資源配置」的學問。不過,想搞清資源如何配置,就要搞清人類的行為;想搞清人類的行為,就必須深入人類的心理。於是,經濟學就從人類的「欲望」開始了。
交換,是最初的也是最常見的經濟活動。
最早的一批經濟學家,被稱作「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十八世紀的英國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一七二三~一七九○),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也是「理性人假設」的創造者。在亞當‧史密斯看來,一切經濟現象都源於人類的利己主義本性。由於每個人都是「理性人」,都希望得到利益的最大滿足,於是就出現了交換。而在交換的過程中,人們都得到了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在可能的條件下(比如支付能力)實現了自己了最大利益。而整個社會經濟,就由此運轉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