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73 中國政治制度 > 文武科舉:科舉歷史與選拔制度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73 中國政治制度 > 文武科舉:科舉歷史與選拔制度
尚無圖片
文武科舉:科舉歷史與選拔制度
作者: 鐘雙德
出版日期:2020-01-22
語言:中文
ISBN:9789865160982
裝訂:平裝
定價20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漢武帝開創太學,東漢,漢光武帝劉秀重建太學於洛陽南門外,太學一時盛況空前。到漢順帝以後,太學發展到鼎盛時期,太學生竟達三萬人,連匈奴等少數民族也遣子弟入學。
漢代太學的教師稱博士,漢代每一儒家經書設一名博士。西漢博士透過征辟或薦舉的方式選取;東漢時採取考試方式選取,要求地方寫「保舉狀」。考試博士,由太常親自主持。
如果發現應試的人不符合條件,或辭退,或驅逐。東漢時張玄試筆第一,拜為博士,但之後發現他不尊家法,有離經叛道行為,被撤換。楊仁經考試合格拜為博士,後發現不滿五十歲,漢明帝改任他為北宮衛士令。
隋代科舉屬於初始階段,考試題目和內容都有隨意性,但開科取士這個政治措施,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件事緊密聯繫起來,科舉成了封建知識分子進入官場的階梯和取得高官厚祿的門路,從而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流弊。
武則天親自策問貢士於洛城殿,開創了科舉考試中殿試的形式。武則天還令人練武習功,以長堆、馬射、馬槍等為考試內容,透過武舉來選拔軍事人才,從而開創了武舉的先例。
針對考場舞弊之風,武則天要求在考試時,考生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的措施,開創了糊名考試的方法。而唐玄宗糾正了武則天輕學校教育重科舉考試的做法,重新調整了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制度之間的關係,使二者都得到發展。
熙豐興學和改革是王安石發起的,他希望學校能擺脫附庸於科舉的地位,真正成為向國家輸送人才的主要場所。
兩宋科考改革後擴大了科舉取士的名額。由於大量錄取,優待考生,籠絡了中小地主及社會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對於鞏固宋王朝政權當然有一定的好處。但錄取數量如此之大,造成官僚機構臃腫也是事實。
宋代由皇帝任命主考官,往往是由六部尚書、翰林學士知貢舉任,且年年更換,使其互相監督,互相制約。
金代末年,科舉考試搜檢甚嚴,有時要求考生先沐浴、更衣才准入場,有時還有「解發袒衣索及耳鼻」但金代科舉考試制度並不完善,沒有迴避措施,為權貴以權謀私大開方便之門。而且金末更重門蔭、重軍功,甚至金哀宗晚年,明確規定許買官、許買進士第。
本書收錄中國從上古時代至清末的國家考試情況,其中科舉制度從隋朝沿用至清朝,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然每個朝代的科舉之報考辦法、資格,考試科目 、程序等各有不同,需考慮社會情況、社會價值而調整。除了文科又有武科、醫科、童子科等等,有保舉、舉薦、恩蔭等制度,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