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胡適從《胡適文存》三集中選出的二十二篇文章,包括五組文章:泛論思想的方法、論人生觀、論中西文化、對中國文學的見解、整理國故問題的態度與方法等五組,涵蓋胡適主要的研究領域,是作者對自己思想的文字總結。
胡適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書中所寫的正是他做學問的態度,足以讓一代代的青年學習怎麼說理,怎麼鍛造、培育邏輯;講證據、講程序、講理性,這是胡適的工夫,也是之所以能將新文化倡導成功的力量。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上莊村人。師從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1917年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1949年再度赴美,1952年回臺灣,1958年4月就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因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