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閒暇與政治的關係為主軸,探討西方游泳文化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游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展示了西方文化從沿海地區向政治中心地區擴散的在地化過程。民國時期的游泳場,是現代男女體驗及展示「摩登」生活的新式都市公共空間。與此同時,國家權力試圖伸展至游泳場,期望以國家理念形塑或規範民眾的閒暇空間及身體場域。游泳及海浴文化,亦改造了海濱空間的景觀及民眾對海濱的觀念。1949年以後,閒暇與國家政治進一步結合,「群眾游泳」成為民眾體現毛澤東崇拜的政治活動。諷刺的是,不少民眾企圖以游泳偷渡出境。游泳遂成為了含混的符號,同時代表民眾對毛澤東的忠誠與背棄。
潘淑華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香港史、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及動物史。著有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及《閒暇、海濱與海浴:香江游泳史》(與黃永豪合著)等書,並編有《「牠」者再定義:人與動物關係的轉變》。論文散見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Modern China及Modern Asian Studies等學術刊物。現正進行的研究包括晚清至1950年代的中國耕牛,以及西方動物保護概念在近代中國與香港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