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這不是又一部民國史翻案文章,
而是透過西方憲制角度,批判民國成敗之文明史經典!
◆為何說民國政府不同於國民政府?一字之差,反映的卻是民國憲制的根本變化?
◆為何說宋教仁與汪兆銘才是民國憲制的真正奠基者,而非孫文或袁世凱?
◆為何說民初所謂「軍閥割據」,不是歷史的一再重演,而是「地方自治」的體現?
◆為何說曹錕「賄選」其實於法有據?為何說他才是最堅守民國法統之人?
◆為何說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不是拯救而是徹底摧毀民國的推手?
◆為何說一九九六的台灣/中華民國總統直選,是民國憲制的最終休止符?
無數個歷史疑問,都可以從憲制視角的民國史中找到最終答案。
民國史的發展,從辛亥革命到中共建政,期間歷經南北分裂、二次革命、洪憲帝制、護法運動、國民革命、國共的合作及分裂、中日戰爭,其中充斥著眾多人物與眾多複雜事件。至今已有無數的歷史著述,試圖總結、梳理這段「民國史」的發展脈絡。
但是,迄今為止,絕大部分民國研究的特點是:從來不缺詳細資料,更是出版過各種非常細節的專題研究,但要從中釐清歷史脈絡與發展線索卻極其困難。此外,這些研究大多是以政治鬥爭、軍事行動、國族認同為中心的宏大敘事,與傳統中國史觀所論述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沒有區別。但是若對照世界史及英美正統史學,便會發現大多數的民國史論述,缺少一種最古老、最重要的史學內涵,也就是「憲制演變」的歷史。
■民國不只有權力鬥爭,更是理念衝突的「憲法實驗室」!
「民國」的歷史,如同古雅典城邦或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共和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憲法實驗室」。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行動大多數都帶有「憲制衝突」的性質──衝突各方不只是權力鬥爭,而在於試圖重塑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比如民初國會的「內閣制」與「總統制」之爭、或是一九三六年國民政府將制憲機關變更為「國民大會」。這些衝突也徹底改變了近代東亞的格局與秩序結構,猶如美國獨立戰爭後,各方勢力在第二屆大陸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這不是又一部民國史翻案文章,
而是透過西方憲制角度,批判民國成敗之文明史經典!
◆為何說民國政府不同於國民政府?一字之差,反映的卻是民國憲制的根本變化?
◆為何說宋教仁與汪兆銘才是民國憲制的真正奠基者,而非孫文或袁世凱?
◆為何說民初所謂「軍閥割據」,不是歷史的一再重演,而是「地方自治」的體現?
◆為何說曹錕「賄選」其實於法有據?為何說他才是最堅守民國法統之人?
◆為何說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不是拯救而是徹底摧毀民國的推手?
◆為何說一九九六的台灣/中華民國總統直選,是民國憲制的最終休止符?
無數個歷史疑問,都可以從憲制視角的民國史中找到最終答案。
民國史的發展,從辛亥革命到中共建政,期間歷經南北分裂、二次革命、洪憲帝制、護法運動、國民革命、國共的合作及分裂、中日戰爭,其中充斥著眾多人物與眾多複雜事件。至今已有無數的歷史著述,試圖總結、梳理這段「民國史」的發展脈絡。
但是,迄今為止,絕大部分民國研究的特點是:從來不缺詳細資料,更是出版過各種非常細節的專題研究,但要從中釐清歷史脈絡與發展線索卻極其困難。此外,這些研究大多是以政治鬥爭、軍事行動、國族認同為中心的宏大敘事,與傳統中國史觀所論述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沒有區別。但是若對照世界史及英美正統史學,便會發現大多數的民國史論述,缺少一種最古老、最重要的史學內涵,也就是「憲制演變」的歷史。
■民國不只有權力鬥爭,更是理念衝突的「憲法實驗室」!
「民國」的歷史,如同古雅典城邦或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共和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憲法實驗室」。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行動大多數都帶有「憲制衝突」的性質──衝突各方不只是權力鬥爭,而在於試圖重塑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比如民初國會的「內閣制」與「總統制」之爭、或是一九三六年國民政府將制憲機關變更為「國民大會」。這些衝突也徹底改變了近代東亞的格局與秩序結構,猶如美國獨立戰爭後,各方勢力在第二屆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