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探索原住民部落的外交官、充滿宗教熱情的傳教士、
雄心壯志的帝國軍官、到東方尋找機會的傭兵……
這些異鄉人為台灣記錄了高潮迭起的歷史,
其中寫滿悲劇的不確定,激盪著人類的衝突與意志的撞擊。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
十七至二十世紀是帝國主義列強競逐世界的時代,也是台灣躍上世界史舞台,成為全球焦點的關鍵時期;當台灣被稱為福爾摩沙時,是一個主要居住著平埔族原住民,一個臣服於一家荷蘭貿易公司、與日本從事鹿皮買賣的島嶼,本書便匯集了一六三○年到一九三○年之間記錄台灣的法文歷史文本,以這些異鄉人的視角重新回顧台灣史。
█書寫背景多元的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在本書中登場的法國人物背景多元,他們分別是:一六五三年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作戰的法籍傭兵、一六八三年意外見證鄭氏政權被清軍消滅的法國主教、一七一五年被康熙皇帝派來台灣繪製地圖的法國傳教士、一七八七年在台灣外海觀察原住民如何與清帝國對抗的法國航海家、一八六八年在泰雅部落度過兩年的法國副領事、一八八四年在清法戰爭中占據基隆與澎湖的法國士兵、一八九六年日治初期陪同日本將軍巡查島嶼的法國軍人。
正如作者龐維德所說:「他們的成見、優越感、種族歧視,他們的殖民心態與輕蔑……這些舊時代的法國見證者的目光是選擇性的,而且有時他們會出錯。」當讀者在閱讀文本時不妨省思:對現在的台灣人而言,生活其中的這座島嶼在三、四百年前的樣貌,跟那個時代來自地球彼端的訪客所見的情景是否一樣陌生?地理距離與文化差異在那些昔日法國人內心所觸發的驚奇與訝異,或許與今日台灣人在看到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時可能感受到的奇異、陌生,甚至是某種弔詭的異國情調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直視歷史爭議,對於殖民主義的省思
在審思歷史上一連串對台殖民事業的同時,有一小部分人曾竭力主張廢除奴隸制度與殖民制度,大膽捍衛全人類的平等。例如馮秉正神父在十八世紀初期就為漢人盜取原住民的黃金、且其犯行不受懲罰一事感到憤慨;至於歐洲人的優越感,法國士兵莫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探索原住民部落的外交官、充滿宗教熱情的傳教士、
雄心壯志的帝國軍官、到東方尋找機會的傭兵……
這些異鄉人為台灣記錄了高潮迭起的歷史,
其中寫滿悲劇的不確定,激盪著人類的衝突與意志的撞擊。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
十七至二十世紀是帝國主義列強競逐世界的時代,也是台灣躍上世界史舞台,成為全球焦點的關鍵時期;當台灣被稱為福爾摩沙時,是一個主要居住著平埔族原住民,一個臣服於一家荷蘭貿易公司、與日本從事鹿皮買賣的島嶼,本書便匯集了一六三○年到一九三○年之間記錄台灣的法文歷史文本,以這些異鄉人的視角重新回顧台灣史。
█書寫背景多元的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在本書中登場的法國人物背景多元,他們分別是:一六五三年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作戰的法籍傭兵、一六八三年意外見證鄭氏政權被清軍消滅的法國主教、一七一五年被康熙皇帝派來台灣繪製地圖的法國傳教士、一七八七年在台灣外海觀察原住民如何與清帝國對抗的法國航海家、一八六八年在泰雅部落度過兩年的法國副領事、一八八四年在清法戰爭中占據基隆與澎湖的法國士兵、一八九六年日治初期陪同日本將軍巡查島嶼的法國軍人。
正如作者龐維德所說:「他們的成見、優越感、種族歧視,他們的殖民心態與輕蔑……這些舊時代的法國見證者的目光是選擇性的,而且有時他們會出錯。」當讀者在閱讀文本時不妨省思:對現在的台灣人而言,生活其中的這座島嶼在三、四百年前的樣貌,跟那個時代來自地球彼端的訪客所見的情景是否一樣陌生?地理距離與文化差異在那些昔日法國人內心所觸發的驚奇與訝異,或許與今日台灣人在看到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時可能感受到的奇異、陌生,甚至是某種弔詭的異國情調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直視歷史爭議,對於殖民主義的省思
在審思歷史上一連串對台殖民事業的同時,有一小部分人曾竭力主張廢除奴隸制度與殖民制度,大膽捍衛全人類的平等。例如馮秉正神父在十八世紀初期就為漢人盜取原住民的黃金、且其犯行不受懲罰一事感到憤慨;至於歐洲人的優越感,法國士兵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