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開始迷戀山的少年
20歲獨自登上歐洲高峰
「真誠地呈現了那年紀所有的憤怒、迷惘,
以及對探索世界與證成自我的衝動」
——張元植∣臺灣新生代登山家
2015年,
為了慶祝人類首次攻頂瑞士馬特洪峰150週年,
數百名登山家沿著山脊點燈,
這個影像深深印在林雋的腦海裡。
那一年,他16歲,
在心中埋下了遠行的種子。
在大三那一年,他終於出發,
並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我要獨攀。」
這趟壯遊,以獨攀為主旋律,
彷彿單戀似的,
是獨舞,也是共舞。
世人對獨攀或許有質疑,
但他想說:
只要做好極度理性的準備,
獨攀也可以是一件狂野的浪漫之舉。
▌在山行的路上,與自己對辯人生
關於夢想,林雋說:
「總是把夢想掛在嘴邊,
會使人忘了夢想本身,
只記得做夢。」
關於自由,林雋說:
「在山上自由自在固然讓人嚮往,
但在不斷追求更遙遠目標的同時,
是否無意間闖入了另一個不自由的框架?
例如一生只會爬山,
下了山卻無法面對平常生活。
登山成了逃避現實的手段,
而夢想與現實之間是否存在妥協呢?」
關於人的判準,林雋說:
「人們會同情從火場中倖存下來的人,
卻讓歷經山難歸來的攀登者
背負拋棄隊友的罪惡繼續活著。」
關於獨攀,林雋說:
「獨攀對我而言就是一種方式,
找到同伴也是一種方式,
既然都是為了達成目標,
我便不想因為某一種更符合世人的眼光,
就放棄絕佳的嘗試機會。」
關於獨立,林雋說:
「人從來不是獨立的個體,
只要活著就會有所牽絆。
堅持做自己的同時,
卻也可能傷害到其他人。」
關於獨處,林雋說:
「一個人很寂寞嗎?
說實話,偶爾會。
但就像長時間身處暗室之
20歲獨自登上歐洲高峰
「真誠地呈現了那年紀所有的憤怒、迷惘,
以及對探索世界與證成自我的衝動」
——張元植∣臺灣新生代登山家
2015年,
為了慶祝人類首次攻頂瑞士馬特洪峰150週年,
數百名登山家沿著山脊點燈,
這個影像深深印在林雋的腦海裡。
那一年,他16歲,
在心中埋下了遠行的種子。
在大三那一年,他終於出發,
並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我要獨攀。」
這趟壯遊,以獨攀為主旋律,
彷彿單戀似的,
是獨舞,也是共舞。
世人對獨攀或許有質疑,
但他想說:
只要做好極度理性的準備,
獨攀也可以是一件狂野的浪漫之舉。
▌在山行的路上,與自己對辯人生
關於夢想,林雋說:
「總是把夢想掛在嘴邊,
會使人忘了夢想本身,
只記得做夢。」
關於自由,林雋說:
「在山上自由自在固然讓人嚮往,
但在不斷追求更遙遠目標的同時,
是否無意間闖入了另一個不自由的框架?
例如一生只會爬山,
下了山卻無法面對平常生活。
登山成了逃避現實的手段,
而夢想與現實之間是否存在妥協呢?」
關於人的判準,林雋說:
「人們會同情從火場中倖存下來的人,
卻讓歷經山難歸來的攀登者
背負拋棄隊友的罪惡繼續活著。」
關於獨攀,林雋說:
「獨攀對我而言就是一種方式,
找到同伴也是一種方式,
既然都是為了達成目標,
我便不想因為某一種更符合世人的眼光,
就放棄絕佳的嘗試機會。」
關於獨立,林雋說:
「人從來不是獨立的個體,
只要活著就會有所牽絆。
堅持做自己的同時,
卻也可能傷害到其他人。」
關於獨處,林雋說:
「一個人很寂寞嗎?
說實話,偶爾會。
但就像長時間身處暗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