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百千日,用在臨終時!
不怕臘八日,心有摧破卒!
本書依佛法發展的先後,闡述臨終、死後、投生的真相。眾生上至天人,下至螻蟻,無不苟且偷生。如何臨終自在,實乃吾人最應重視的課題。希望本書能對每一個人,尤其是從事臨終關懷、助念與導示者有所啟發。
臨終自在的十七堂課:
第一堂課:心是關鍵點、第二堂課:生前的承諾、第三堂課:淨業得解脫、第四堂課:證初果得自在、第五堂課:想與等想、第六堂課:十七種中陰有法、第七堂課:情與想、第八堂課:無住得自在、第九堂課:空性得自在、第十堂課:有定有慧得自在、第十一堂課: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第十二堂課:念佛法門,願生佛國、第十三堂課:法報化三身的實現、第十四堂課:死後的保證、第十五堂課:生命終點站、第十六堂課:解疑二十問、第十七堂課:本無生死。
「生死二法,一心妙用;有無二道,圓融真德。」:一心是指真如心或佛性,生、死是它的妙用,雖生而實不生,雖死而實不死,因為真如心不生不死,證得真如心的佛菩薩,雖示現生死,只是應眾生之感。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圓融無礙,當體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前半偈是《大乘起信論》的詮釋,後半偈是《華嚴經》的詮釋。
「心本周遍,無有去來;亦無生滅,無相湛然。」:真如心體空清淨,橫則遍虛空盡法界,豎則無始無終、無去來無生滅,無諸法相,湛然無垢。這是《般若經》的詮釋。
「心施假用,現六根體;心施空用,亡五陰身。」:佛菩薩以真如心示現六根,說法度眾,實無六根,假名六根;以真如心觀一切皆空,五陰無我。這是《楞嚴經》連結《大乘起信論》的詮釋。
「生是?生,滅即圓滅;生死體一,空有不二。」:佛菩薩的生是以真如心生,滅是以圓寂心滅。他們都不執著生死,生死悉無自性故體一,空有皆緣起故相不二。這是般若中觀對生死、空有的詮釋。
「迷假謂生,迷空謂死;空假二用,唯一中體。」:迷執假有,稱為生;迷執空無,稱為死。其實,生是心的假用,死是心的空用,生死不離心,即空即假即中,空假皆中。這是天台宗空假中三觀連結《大乘起信論》體用一如的詮釋。
「入有非有,入空非空;體用同時,畢竟常樂。」:佛菩薩悟得真如心,不住生死故入有非有,不住涅槃故入空非空。佛菩薩通達真
不怕臘八日,心有摧破卒!
本書依佛法發展的先後,闡述臨終、死後、投生的真相。眾生上至天人,下至螻蟻,無不苟且偷生。如何臨終自在,實乃吾人最應重視的課題。希望本書能對每一個人,尤其是從事臨終關懷、助念與導示者有所啟發。
臨終自在的十七堂課:
第一堂課:心是關鍵點、第二堂課:生前的承諾、第三堂課:淨業得解脫、第四堂課:證初果得自在、第五堂課:想與等想、第六堂課:十七種中陰有法、第七堂課:情與想、第八堂課:無住得自在、第九堂課:空性得自在、第十堂課:有定有慧得自在、第十一堂課: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第十二堂課:念佛法門,願生佛國、第十三堂課:法報化三身的實現、第十四堂課:死後的保證、第十五堂課:生命終點站、第十六堂課:解疑二十問、第十七堂課:本無生死。
「生死二法,一心妙用;有無二道,圓融真德。」:一心是指真如心或佛性,生、死是它的妙用,雖生而實不生,雖死而實不死,因為真如心不生不死,證得真如心的佛菩薩,雖示現生死,只是應眾生之感。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圓融無礙,當體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前半偈是《大乘起信論》的詮釋,後半偈是《華嚴經》的詮釋。
「心本周遍,無有去來;亦無生滅,無相湛然。」:真如心體空清淨,橫則遍虛空盡法界,豎則無始無終、無去來無生滅,無諸法相,湛然無垢。這是《般若經》的詮釋。
「心施假用,現六根體;心施空用,亡五陰身。」:佛菩薩以真如心示現六根,說法度眾,實無六根,假名六根;以真如心觀一切皆空,五陰無我。這是《楞嚴經》連結《大乘起信論》的詮釋。
「生是?生,滅即圓滅;生死體一,空有不二。」:佛菩薩的生是以真如心生,滅是以圓寂心滅。他們都不執著生死,生死悉無自性故體一,空有皆緣起故相不二。這是般若中觀對生死、空有的詮釋。
「迷假謂生,迷空謂死;空假二用,唯一中體。」:迷執假有,稱為生;迷執空無,稱為死。其實,生是心的假用,死是心的空用,生死不離心,即空即假即中,空假皆中。這是天台宗空假中三觀連結《大乘起信論》體用一如的詮釋。
「入有非有,入空非空;體用同時,畢竟常樂。」:佛菩薩悟得真如心,不住生死故入有非有,不住涅槃故入空非空。佛菩薩通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