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70 政治學總論 > 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70 政治學總論 > 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2-01-22
語言:中文
ISBN:9786263101449
裝訂:平裝
定價399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女性主義經典《性/別惑亂》、政哲《非暴力的力量》作者,當代西方公共領域重要異議之聲
後九一一時代的政哲思考/評論集萃


※ 當重大社會事件襲來(例如國家軍隊發生虐囚事件、虐待照片廣為流傳),知識分子該如何思考與介入?
※ 社會因爭議性公共議題而爭論不休(例如以民主之名的「民主國家」、進步的性政治、與伊斯蘭宗教規範之間相互衝撞),哲學家能向我們提供什麼獨特細微的切入點與討論議程?
※ 而我們,在這個數位媒體的攝影時代,能如何重新構思「框架」,辯詰我們身處世界的生命政治與時間性?
※ 當代世界該如何在「肯認」、文化多元主義與身分政治的討論之上,不讓討論陷入僵局?


本書由五篇為回應當代戰爭的文章組成,聚焦於呈現我們的情感和倫理傾向是如何受到選擇性的差別框架所規範。延續作者在後九一一時代的思考主題,更進一步探問且主張:若某些生命沒有一開始就被認識為生命,其傷痛或消逝也就不會為人所認識;如果特定的生命不被稱之為生命,或更根本的、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在特定的認識論框架中被視作生命,這些生命便不曾完全地活過,遑論消逝。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無數新聞中瞥見逝去的生命,而這些生命往往以數字表示。故事日復一日不斷上演,似乎永無止境且無可挽救。然而我們除了必須理解戰爭罹難者的危脆性(precarious),也希望將肯認(recognize)的概念與戰爭帶來的損失相連結,並進一步提出倫理和政治上的異議,那我們該如何思考、必須做些什麼?由此便引發諸多基本且斷難以迴避的問題:框架的結構是如何生產情感?情感與倫理、政治判斷與實踐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


▋▋▋ 眾聲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陳瑄( 陳 穎 )|台師大、世新大學講師,影評人、譯者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國家人權委員會諮詢顧問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閱讀生命政治》作者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鄭斐文|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蕭育和|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戴遠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約聘助理教授



【看見無人弔唁的生命】

戰爭持續進行——這並非僅止於譬喻,而是此時此刻、日以繼夜正在發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