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典型的移民社會,從最早的原住民族、福佬人、客家人以及二次大戰後由大陸各省遷移的人民,在歷經荷蘭、西班牙、明朝、滿清、日治、國民政府等不同政權的統治之下,留下了豐富、多采多姿的傳統音樂。
嚴格的說台灣民謠應涵蓋:1. 原住民音樂 、 2.客家音樂 、 3.福佬系音樂
(由於篇幅有限,本樂譜著重於福佬系音樂與部分客家音樂,希望未來能針對原住民音樂或是客家音樂來編輯。)
台灣的福佬人,又稱河洛人,主要是指福建漳泉兩地的閩南語系居民。福佬人自十七世紀明朝末年開始大量移台,現今福佬人佔全台總人口七成以上,福佬系民歌自然成為台灣傳統民歌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所謂「台灣福佬系民歌」,即以福佬話歌唱,作者無從考,經由集體創作,流傳在台灣民間,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歌謠。福佬系民歌又分為幾種型態:
1. 結合文學劇本以說唱成為「唸歌」
唸歌常用的曲目為江湖調(勸世歌)、都馬調、七字仔調、乞食調等;福佬系民歌結合了舞蹈肢體動作成為車鼓、駛犁等歌舞小戲,常用的曲調有桃花過渡、病子歌、牛犁歌、五更鼓等 ;結合文學劇本與舞蹈肢體動作,則成為歌仔戲,常用曲調為七字仔調、涼傘調、哭調、走路調、都馬調、五更
嚴格的說台灣民謠應涵蓋:1. 原住民音樂 、 2.客家音樂 、 3.福佬系音樂
(由於篇幅有限,本樂譜著重於福佬系音樂與部分客家音樂,希望未來能針對原住民音樂或是客家音樂來編輯。)
台灣的福佬人,又稱河洛人,主要是指福建漳泉兩地的閩南語系居民。福佬人自十七世紀明朝末年開始大量移台,現今福佬人佔全台總人口七成以上,福佬系民歌自然成為台灣傳統民歌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所謂「台灣福佬系民歌」,即以福佬話歌唱,作者無從考,經由集體創作,流傳在台灣民間,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歌謠。福佬系民歌又分為幾種型態:
1. 結合文學劇本以說唱成為「唸歌」
唸歌常用的曲目為江湖調(勸世歌)、都馬調、七字仔調、乞食調等;福佬系民歌結合了舞蹈肢體動作成為車鼓、駛犁等歌舞小戲,常用的曲調有桃花過渡、病子歌、牛犁歌、五更鼓等 ;結合文學劇本與舞蹈肢體動作,則成為歌仔戲,常用曲調為七字仔調、涼傘調、哭調、走路調、都馬調、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