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釋金剛經科儀》,又名《金剛科儀》。中國佛教典籍。宋釋宗鏡述。一卷。明代至今雲南阿吒力僧常用科儀。本科儀主要以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依據編集而成。必須與坊間刻本《金剛經》(卷首為奉請八金剛、四菩薩)配合才能舉行法會。是研究中國佛教科儀的重要資料。本科儀不見於我國古代經錄,也未為我國歷代大藏經所收。日本《續藏經》收有清道光年間抄本《銷釋金剛經科儀》和明嘉靖三十年覺連重集《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但都未經校勘。本科儀一向被納入寶卷的研究範圍,未見從佛教科儀的角度來探討。本科儀至今仍為雲南阿吒力僧最常用科儀,將其整理出來,無疑可以為研究寶卷與佛教科儀的關係開拓新的思路,也可以為研究其成書年代提供新的線索,還可以深化雲南阿吒力教的研究。
夫以法身為道。廣周沙界。細入微塵。非空非有。無內無外。悟之則為四聖。迷之則為六凡。是以釋迦?長庚而見諦。向鹿野苑室羅筏城祇園等處。將以斯道而覺有情。所以初談小教。次演空宗。八部般若。次第宣說。今此經者。即大般若部分所攝。始自善現伸請。終以大覺答問。以住斷降伏。共斷二十七疑。漸除二執。頓入一乘也。爰有宋宗鏡禪師者。乃應真之一數也。悲深智闊。學海汪洋。道徹離微。辭雄理備。撮玄機於掌握。發妙義於言前。語中玉轉。珠向句裏。釋天鑑地。得遊戲之三昧。具無礙之辯才。鎔百煉之堅金。琢三陳之美玉。故將梁昭明所判三十二分金剛經。依文衍義。剖析精微。乃立科儀。發明經趣。總有七種規模。一提綱。二要旨。三長行。四結類。五頌經文。六警世。七結歸淨土。或博採經論。直註本經。或廣引他宗。申明旨趣。掃除知解。剪斷葛藤。為人天之正轍。作苦海之舟航者也。自宋迄今。四海盛行。見聞讀誦者廣。幽冥獲益者多。若病者遇善見之醫王。似貧者得如意之真寶。今此會要註解。?因無盡燈公瞻禮普陀。路過蘇州。而處士許公敬愚等迎請。出本師大寧所解科儀註頌。意欲刊板流通。而燈公止曰。不可。此科儀京都善果達法師。先有集註。文辭廣?。卷已十軸。後學罔窺涯矣。次普恩桂法師。繼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