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曾經屬於某一地某一群人,
延續著地方認同與信念,
存於記憶中,也存於生命中。
|本期特輯──村之寫真|
●本期特製三款「寫真之村」小書,收藏攝影師眼中的抗爭、變遷和消失之村,隨機出貨中!
如果有一天,生活的地方正在消失,不管是時間洪流裡的被掩埋,或是城市發展下的被消滅,「寫真/攝影」可以在裡面扮演什麼角色?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力量的起點?
帶著這個叩問和攝影之眼,特輯之初我們邀請藝評家、攝影史研究者陳佳琦,爬梳台灣攝影簡史、攝影師的地方性,如何從風景的發現轉為在地的觀看,甚而看見土地的傷痕專文。接著,以長期記錄同個村落地區為基準,分別探看南風下的彰化台西村,許震唐如何為家鄉記錄生活的抗爭之村;用狡怪視角捕捉高雄旗津百態的林聰勝,如何呈現變遷之村;和在高雄左營眷村蹲點生活五年的林羿綺和呂易倫,拍攝上萬張消失之村後的透視想法。
同時,透過關注地方的影像創作者黃迦、莊?智、黃弘川,寫下他們拍攝之後、影像之外的內心創作過程。並順著地方視角,訪談台南的「海馬迴光畫館」和花蓮的「好地下藝術空間」,耕耘在地影像藝術空間多年來的歷程和轉變。
最後,更邀請到「2022Mattau大地藝術季潛行攝影計畫」
延續著地方認同與信念,
存於記憶中,也存於生命中。
|本期特輯──村之寫真|
●本期特製三款「寫真之村」小書,收藏攝影師眼中的抗爭、變遷和消失之村,隨機出貨中!
如果有一天,生活的地方正在消失,不管是時間洪流裡的被掩埋,或是城市發展下的被消滅,「寫真/攝影」可以在裡面扮演什麼角色?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力量的起點?
帶著這個叩問和攝影之眼,特輯之初我們邀請藝評家、攝影史研究者陳佳琦,爬梳台灣攝影簡史、攝影師的地方性,如何從風景的發現轉為在地的觀看,甚而看見土地的傷痕專文。接著,以長期記錄同個村落地區為基準,分別探看南風下的彰化台西村,許震唐如何為家鄉記錄生活的抗爭之村;用狡怪視角捕捉高雄旗津百態的林聰勝,如何呈現變遷之村;和在高雄左營眷村蹲點生活五年的林羿綺和呂易倫,拍攝上萬張消失之村後的透視想法。
同時,透過關注地方的影像創作者黃迦、莊?智、黃弘川,寫下他們拍攝之後、影像之外的內心創作過程。並順著地方視角,訪談台南的「海馬迴光畫館」和花蓮的「好地下藝術空間」,耕耘在地影像藝術空間多年來的歷程和轉變。
最後,更邀請到「2022Mattau大地藝術季潛行攝影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