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十大分類 > 100 哲學類 > 176 心理學各論 > 愛欲之死
圖書十大分類 > 100 哲學類 > 176 心理學各論 > 愛欲之死
愛欲之死
愛欲之死
作者: 韓炳哲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2-05-28
語言:中文
ISBN:9786267118481
裝訂:平裝
定價28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愛,需要接受自我否定的勇氣,才能發現他者。

然而,我們生活的社會,愈來愈自戀。

在這個盲目崇拜個人主義、透過科技社交的世界,

是他者被剷除,而非自我。

【特別收錄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的序文】



「愛正在崩壞;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哲學家韓炳哲的《愛欲之死》可以說是《倦怠社會》和《透明社會》的延伸,這部關於愛欲的社會病理學作品談的是在「相同者的地獄」裡的人們為什麼失去了愛欲的能力。而其病因就在於「他者性」的消失。──林宏濤/導讀



韓炳哲是當今歐洲最廣為閱讀的知名哲學家之一,與馬庫斯.加布里爾(Markus Gabriel)、阿爾曼.阿瓦尼斯安(Armen Avanessian)齊名。《愛欲之死》是德國的暢銷書,作者探討在今日社會裡是什麼威脅了愛及欲望。他認為愛需要接受自我否定的勇氣,才能發現他者。在這個盲目崇拜個人主義、透過科技社交的世界,是他者被剷除,而非自我。在當今愈加自戀的社會,我們開始在「相同者地獄」之內尋求愛與欲望。



韓炳哲檢視了愛欲的威脅,旁徵博引,提及馮提爾的《驚悚末日》、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傅柯(尖銳批判他對權力的崇尚)、馬丁.布伯(Martin Buber)、黑格爾、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福樓拜、羅蘭.巴特、柏拉圖等。韓炳哲深入思考社會的色情化,展示色情如何褻瀆了愛欲;討論資本主義拆毀基本差異的問題,以及在今日「倦怠」社會中的愛欲策略。他主張,對愛麻木,便是對思想本身漸漸無感。



本書行文簡潔,卻不乏深入的洞察。《愛欲之死》作為韓炳哲對現代社會一系列進行式的分析,分量與煽動性不可小覷。



★我們需要再次創造愛?



.導致愛情危機的,不光在於可以選擇的其他對象太多,更在於他者的消亡。他者消失的現象涵蓋當今所有生活領域,並且伴隨自我日漸嚴重的自戀。



.與他者性相比,差異性是一種肯定性(Positivit?t)。然而,否定性如今正在消失,無處可見,一切全被整平成為一個消費的對象。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性欲(Libido)是首先被投注在自己的主體性上的。自戀不是自愛(E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