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奪泰雅土地?還是開發山林?
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義原住民?
這是一部關於土地控制權的轉移歷史,一場原客展開新對話的文化運動,行動者大至世界體系下的傳統王朝、殖民帝國或當代國家等不同形式的政權統治者,中經具有武力的聯合拓墾組織、非武力的跨國公司或部落村社家族等,小到掙扎求存的個人。
本書從方志書寫、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等三個視角,重新檢視北臺灣原客交界聚落之歷史及其書寫,以回應原客互為主體的呼籲。書名採泰雅語與客語並列,泰雅語「qmul rhzyal Tayal」意謂搶奪泰雅土地、客語「開山打林」為開發山林之意,期透過此表達以揚棄漢人中心開發史觀,使原客互為主體,傳遞本書重新共同書寫客庄聚落形成史的企圖。
「逆寫」一詞,則是後殖民文學理論的語彙,被殖民者以殖民者的語言書寫殖民經驗時,不得不力求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重建自身文化主體。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固然是藉由「逆寫」建構自身文化主體性;對客家而言,「逆寫」則是擺脫開發史觀。本書之所以逆寫,即是為了反思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位原住民族。
▍逆寫視角
1. 檢視方志原住民族書寫的前因後果,並據此「史蹟保存」與「史觀重構」的原客互為主體敘事建議。
2. 蒐集北臺灣近山地區與山地提及或描寫與原住民族相關事蹟的公眾文字資料,發現指涉原住民族的用語呈現的樣態。
3. 以泰雅耆老口述為主要材料,探討昔日原漢通婚、交易、衝突的互動,反思泰雅耆老對獵首記憶的觀點,及其在當代族人詮釋中的意涵。
4. 關切一百多年前尖石前山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山地國家化過程中的應變身影,地景改造為何能淡化衝突記憶?
5. 旮旯牌(新竹縣尖石鄉佳樂村內)作為在山地治理框架下應被排除的特例,其居民如何在制度與經濟開發計畫的結構縫隙間求生?
6. 以三峽大豹社為例,闡述從「蕃地」變成漢人街庄的過程,進而主張原住民族領土觀念來思考,我們需要一部高於/等於憲法層次的鉅觀視野,重新逆寫客家重點發展區之各客庄形成的歷史。
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義原住民?
這是一部關於土地控制權的轉移歷史,一場原客展開新對話的文化運動,行動者大至世界體系下的傳統王朝、殖民帝國或當代國家等不同形式的政權統治者,中經具有武力的聯合拓墾組織、非武力的跨國公司或部落村社家族等,小到掙扎求存的個人。
本書從方志書寫、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等三個視角,重新檢視北臺灣原客交界聚落之歷史及其書寫,以回應原客互為主體的呼籲。書名採泰雅語與客語並列,泰雅語「qmul rhzyal Tayal」意謂搶奪泰雅土地、客語「開山打林」為開發山林之意,期透過此表達以揚棄漢人中心開發史觀,使原客互為主體,傳遞本書重新共同書寫客庄聚落形成史的企圖。
「逆寫」一詞,則是後殖民文學理論的語彙,被殖民者以殖民者的語言書寫殖民經驗時,不得不力求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重建自身文化主體。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固然是藉由「逆寫」建構自身文化主體性;對客家而言,「逆寫」則是擺脫開發史觀。本書之所以逆寫,即是為了反思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位原住民族。
▍逆寫視角
1. 檢視方志原住民族書寫的前因後果,並據此「史蹟保存」與「史觀重構」的原客互為主體敘事建議。
2. 蒐集北臺灣近山地區與山地提及或描寫與原住民族相關事蹟的公眾文字資料,發現指涉原住民族的用語呈現的樣態。
3. 以泰雅耆老口述為主要材料,探討昔日原漢通婚、交易、衝突的互動,反思泰雅耆老對獵首記憶的觀點,及其在當代族人詮釋中的意涵。
4. 關切一百多年前尖石前山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山地國家化過程中的應變身影,地景改造為何能淡化衝突記憶?
5. 旮旯牌(新竹縣尖石鄉佳樂村內)作為在山地治理框架下應被排除的特例,其居民如何在制度與經濟開發計畫的結構縫隙間求生?
6. 以三峽大豹社為例,闡述從「蕃地」變成漢人街庄的過程,進而主張原住民族領土觀念來思考,我們需要一部高於/等於憲法層次的鉅觀視野,重新逆寫客家重點發展區之各客庄形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