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近代中國的婦女職業問題,從晚清以來便成為改革派富國強民論說中重要的一環。19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女權保障、男女平等的熱烈議論催化下,婦女職業問題更與社會改革亦步亦趨。到1930年代,關於婦女職業的討論由「紙上談兵」轉成可見的社會現實,新的現象是婦女職業與職業婦女並肩偕行。1940年代,進入戰爭狀態,婦女職業的討論不再限於婦女地位提升、女性工作權保障等問題,更多民族、家國、苦難、婚姻家庭扭曲等介入婦女職業領域。本書所搜羅的資料,涵蓋1933至1945年,即是立基於較長時段的視野俯瞰近代中國婦女職業發展歷史,以期所有史料能有新的詮釋。
當時的德國,出現了要婦女注重子女(Kinder)、廚房(K?che)、教堂(Kirche)等家庭事務的呼聲,傳到中國,這個口號被翻譯為「回到家庭去」。在五四運動激起了女權保障的滔天巨浪以後,究竟社會輿論,是重視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職場的權利?還是比較偏重於物質生活與婦女獨立的關聯性?或者更進一步,面對中國婦女職業問題所產生的困難,並提出解決方針?抑或只是不切實際地嘴上說說?
面對當時的社會氛圍,1930-1940年代的民眾、輿論、記者、女權主義者、方面大員(陳儀),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形塑而成婦女職業問題的討論焦點。
當時的德國,出現了要婦女注重子女(Kinder)、廚房(K?che)、教堂(Kirche)等家庭事務的呼聲,傳到中國,這個口號被翻譯為「回到家庭去」。在五四運動激起了女權保障的滔天巨浪以後,究竟社會輿論,是重視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職場的權利?還是比較偏重於物質生活與婦女獨立的關聯性?或者更進一步,面對中國婦女職業問題所產生的困難,並提出解決方針?抑或只是不切實際地嘴上說說?
面對當時的社會氛圍,1930-1940年代的民眾、輿論、記者、女權主義者、方面大員(陳儀),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形塑而成婦女職業問題的討論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