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肯妥協的書」??愛德華.薩依德對巴勒斯坦人處境的反思
透過巴勒斯坦人的眼睛去看巴勒斯坦人。
以文字與照片互動,薩依德站在巴勒斯坦地區遠距離外,主觀詮解巴勒斯坦人面貌的嘗試。
直面書寫和表象巴勒斯坦人的難題,拒絕接受世人對其慣性、簡化甚至有害的表象;而是透過多重視角,試圖理解巴勒斯坦人多樣性與身份特質。
最後一片天空之後鳥兒能往哪飛?
最後一線邊界之後我們能往哪去?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巴勒斯坦人流離於附近地區的幾個國家,他們不但在外地流亡,而且還在自己的家園流亡。
在這部傑出而動人的作品中,薩依德和攝影師摩爾檢視了,在今時今日,何為巴勒斯坦人。薩依德稱本書為「流亡者之書」,雖然是在1980年代中葉完成的,1999年薩依德為它再寫了一個序。
數十年來,薩依德完成了東方研究,後殖民論述,以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奔走呼號,成為巴勒斯坦建國運動在西方最雄辯的代言人,被譽為「巴勒斯坦之音」。但他不幸於2003年罹患癌症病逝。
薩依德在書中指出,書寫和表象巴勒斯坦人是一道難題,而本書的目的就是直面這道難題,拒絕接受世人對巴勒斯坦人那種慣性、簡化甚至有害的表象。
這不是一部「客觀」的書
透過巴勒斯坦人的眼睛去看巴勒斯坦人。
以文字與照片互動,薩依德站在巴勒斯坦地區遠距離外,主觀詮解巴勒斯坦人面貌的嘗試。
直面書寫和表象巴勒斯坦人的難題,拒絕接受世人對其慣性、簡化甚至有害的表象;而是透過多重視角,試圖理解巴勒斯坦人多樣性與身份特質。
最後一片天空之後鳥兒能往哪飛?
最後一線邊界之後我們能往哪去?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巴勒斯坦人流離於附近地區的幾個國家,他們不但在外地流亡,而且還在自己的家園流亡。
在這部傑出而動人的作品中,薩依德和攝影師摩爾檢視了,在今時今日,何為巴勒斯坦人。薩依德稱本書為「流亡者之書」,雖然是在1980年代中葉完成的,1999年薩依德為它再寫了一個序。
數十年來,薩依德完成了東方研究,後殖民論述,以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奔走呼號,成為巴勒斯坦建國運動在西方最雄辯的代言人,被譽為「巴勒斯坦之音」。但他不幸於2003年罹患癌症病逝。
薩依德在書中指出,書寫和表象巴勒斯坦人是一道難題,而本書的目的就是直面這道難題,拒絕接受世人對巴勒斯坦人那種慣性、簡化甚至有害的表象。
這不是一部「客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