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我們一起聽見真實的人、真實的故事
范琪斐30多年採訪生涯以來,最喜愛的作品
《說故事的人》入圍2021年《卓越新聞獎》Podcast新聞節目獎,
創造70 萬次收聽,2022年第一季編輯成書,圖文並茂,
收錄30張插畫與近50張照片,13組人物故事躍然紙上。
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怎麼生活、怎麼思考、經歷了什麼?這些面向的問題,《說故事的人》在不同的受訪者身上感受到解答。《說故事的人》第一季編輯成書,講了十三組不同的人、不同立場的故事,讓有著精采故事、不被一般主流媒體青睞的人,有說出自己故事的管道。
這些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故事,不希望讀者用理性來「判斷是非」,而是期待用心細細「體會」,不同人面對不同的人生,選擇了什麼樣的抉擇與立場。
也許你會說這是別人的「故事」,但許多個故事串起來,這就是屬於「我們的故事」,用理解取代劃分你我,每個人的故事,都可能是你的故事!我們當代的故事,它不一定像童話有套路,卻無比真實。
「她的提問循序漸進,看似無招,卻都溫柔地正中要害。」──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接受愛的人,同時也可能是受傷害的人。
這些說故事的人,往往回不了真正的家,總是在療傷的路上。
第一個故事,疫情下的人,有的人關在家,親朋好友都不在身邊,家給人的親密感,被重新定義;有的人住加護病房,家人不願意隔離入院照顧長者,只剩下外籍幫傭願意。
第二個故事,全球化流動之下,外籍幫傭不僅照顧老人,也照顧小孩,然而時間一到便要離開,多年來小孩已把她認作第二個媽媽,這份分離焦慮影響了此後成長的人生。
第三個故事,台灣早年家庭之中小孩成員眾多,很多社經地位不佳的家庭會把孩子送出去當養子養女,孩子來回在寄養家庭與原生家庭之間,兩邊的爸媽可能把他忘掉了,但他從未忘記。
第四個故事,遇到不負責任的父輩,甚至讓自己成為乞丐,孩子對家長的尊敬與失落,如何幻化成為他自己成長的動力,他又如何看待這樣的家庭?
第五個故事,一個家裡,可能不只一個人受傷,因為家內性的侵害,可能受害者不只一個人,當傷害以愛為名,要如何走出來這樣的重重陰霾?
范琪斐30多年採訪生涯以來,最喜愛的作品
《說故事的人》入圍2021年《卓越新聞獎》Podcast新聞節目獎,
創造70 萬次收聽,2022年第一季編輯成書,圖文並茂,
收錄30張插畫與近50張照片,13組人物故事躍然紙上。
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怎麼生活、怎麼思考、經歷了什麼?這些面向的問題,《說故事的人》在不同的受訪者身上感受到解答。《說故事的人》第一季編輯成書,講了十三組不同的人、不同立場的故事,讓有著精采故事、不被一般主流媒體青睞的人,有說出自己故事的管道。
這些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故事,不希望讀者用理性來「判斷是非」,而是期待用心細細「體會」,不同人面對不同的人生,選擇了什麼樣的抉擇與立場。
也許你會說這是別人的「故事」,但許多個故事串起來,這就是屬於「我們的故事」,用理解取代劃分你我,每個人的故事,都可能是你的故事!我們當代的故事,它不一定像童話有套路,卻無比真實。
「她的提問循序漸進,看似無招,卻都溫柔地正中要害。」──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接受愛的人,同時也可能是受傷害的人。
這些說故事的人,往往回不了真正的家,總是在療傷的路上。
第一個故事,疫情下的人,有的人關在家,親朋好友都不在身邊,家給人的親密感,被重新定義;有的人住加護病房,家人不願意隔離入院照顧長者,只剩下外籍幫傭願意。
第二個故事,全球化流動之下,外籍幫傭不僅照顧老人,也照顧小孩,然而時間一到便要離開,多年來小孩已把她認作第二個媽媽,這份分離焦慮影響了此後成長的人生。
第三個故事,台灣早年家庭之中小孩成員眾多,很多社經地位不佳的家庭會把孩子送出去當養子養女,孩子來回在寄養家庭與原生家庭之間,兩邊的爸媽可能把他忘掉了,但他從未忘記。
第四個故事,遇到不負責任的父輩,甚至讓自己成為乞丐,孩子對家長的尊敬與失落,如何幻化成為他自己成長的動力,他又如何看待這樣的家庭?
第五個故事,一個家裡,可能不只一個人受傷,因為家內性的侵害,可能受害者不只一個人,當傷害以愛為名,要如何走出來這樣的重重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