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屆布克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瑪格麗特.愛特伍給一般大眾的文學講堂
故事在哪裡?故事在黑暗裡。
靈感來時是靈光一現。進入敘事過程是一條黑暗的路,
靈感之井是一口向下通往地底的洞……
或許所有的寫作,其深層動機都是來自對「人必有死」這一點的畏懼和驚迷
──想要冒險前往地府一遊,並將某樣事物或某個人帶回人世。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博學但不拘小節,俏皮詼諧但很務實。??《洛杉磯時報》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單德興教授 專文導讀
當我們說某人是作家時,是什麼意思?他或她是藝術家嗎?藝術之神的大祭司?讀者的思想和道德的改進者?那麼,這些神秘的讀者是誰呢?在這本睿智且引人入勝的書中,當今用英語寫作的最聰明作家解決了她的藝術之謎:人們為什麼追求它,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以及他們與真實和想像的讀者進行了哪些協商。
本書原為 2000 年應劍橋大學之邀所發表的一系列燕卜蓀講座,兩年後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依照六場演講,共分為六個章節,在這些章節中,愛特伍分別提出以下疑問:
1. 愛特伍以自己的成長及寫作的親身經歷,去探究作家這一行業的本質以及作家的自我定位,講述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2. 作家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的,一半過日子,最終死去;另一半寫作,變成一個名字,與肉體無關,但與作品相連。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牽連?
3. 藝術和金錢的關係是什麼?作者進行文學創作是為了藝術獻身還是為了支付房租?
4. 作家與外界社會的關係到底為何?作家有社會責任嗎?作家如何處理藝術形象與現實的差距?
5. 作家為誰寫作?作家、書本、讀者的三角關係是什麼?書本介於作家和讀者之間,其功能或職責是什麼?讀者閱讀時,作家在哪裡?
6.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無非都是走向死亡的過程,而寫作卻能跨越生與死的界限,作品到底如何溝通生者與逝者的思想?
作家最常被問到三個問題:「你為誰而寫?為什麼要寫?這念頭從何而來?」愛特伍從作家自傳和報章訪談中,找出作家寫作的動機,列出 74 項答案,但這些林林總總的理由很難從其中找出共同動機,直到最後一章,愛特伍才回到本書開頭,嘗試去解答驅策作家寫作的重要動機,
瑪格麗特.愛特伍給一般大眾的文學講堂
故事在哪裡?故事在黑暗裡。
靈感來時是靈光一現。進入敘事過程是一條黑暗的路,
靈感之井是一口向下通往地底的洞……
或許所有的寫作,其深層動機都是來自對「人必有死」這一點的畏懼和驚迷
──想要冒險前往地府一遊,並將某樣事物或某個人帶回人世。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博學但不拘小節,俏皮詼諧但很務實。??《洛杉磯時報》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單德興教授 專文導讀
當我們說某人是作家時,是什麼意思?他或她是藝術家嗎?藝術之神的大祭司?讀者的思想和道德的改進者?那麼,這些神秘的讀者是誰呢?在這本睿智且引人入勝的書中,當今用英語寫作的最聰明作家解決了她的藝術之謎:人們為什麼追求它,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以及他們與真實和想像的讀者進行了哪些協商。
本書原為 2000 年應劍橋大學之邀所發表的一系列燕卜蓀講座,兩年後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依照六場演講,共分為六個章節,在這些章節中,愛特伍分別提出以下疑問:
1. 愛特伍以自己的成長及寫作的親身經歷,去探究作家這一行業的本質以及作家的自我定位,講述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2. 作家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的,一半過日子,最終死去;另一半寫作,變成一個名字,與肉體無關,但與作品相連。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牽連?
3. 藝術和金錢的關係是什麼?作者進行文學創作是為了藝術獻身還是為了支付房租?
4. 作家與外界社會的關係到底為何?作家有社會責任嗎?作家如何處理藝術形象與現實的差距?
5. 作家為誰寫作?作家、書本、讀者的三角關係是什麼?書本介於作家和讀者之間,其功能或職責是什麼?讀者閱讀時,作家在哪裡?
6.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無非都是走向死亡的過程,而寫作卻能跨越生與死的界限,作品到底如何溝通生者與逝者的思想?
作家最常被問到三個問題:「你為誰而寫?為什麼要寫?這念頭從何而來?」愛特伍從作家自傳和報章訪談中,找出作家寫作的動機,列出 74 項答案,但這些林林總總的理由很難從其中找出共同動機,直到最後一章,愛特伍才回到本書開頭,嘗試去解答驅策作家寫作的重要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