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麗虹1946年出生於香港,自小在中英文化交融的教育中成長,養成對文化抱持多元、開放、包容的態度。因父母親喜歡收藏古董,從小她也對藝術充滿熱愛,卻因華人社會的傳統教育體制認為藝術創作奠基於天分和技藝,她的喜好並沒有獲得鼓勵。1965年前往美國就讀柏克萊大學,自由前衛的校園精神,深刻地影響她的世界觀與人生哲學的發展。
蕭麗虹在大學畢業之後,與陳光雄結婚,兩人落腳於美國波士頓,工作之餘,開始學習陶藝等工藝美術製作,完成第一件陶藝作品〈河馬〉紙鎮。1973年,在新加坡展開新生活,擔任銀行的經濟發展策略研究員,因而結識了新加坡幾位重要的藝術家,開始深入地了解藝術生態。
三年後隨先生定居臺灣,在陪伴婆婆捏陶復健的過程中,重拾在美國曾經學過的陶藝,捏陶對蕭麗虹而言,是適應新生活環境和調整自我的重要方式,1984年赴美追隨藝術大師學習藝術,讓她走出傳統陶藝創作實用導向的限制,進入現代藝術觀念優先裝置為用的境域,突破傳統陶藝美學及形式上的限制。
1984到1988年之間,蕭麗虹的創作以陶板為主,作品多以自然擬象為題材,探求內心和諧,意境唯美,也顯露出創作在空間中延展的企圖。1983年的創作〈修女〉,首次出現「人」形,扭轉、變形的土管,是她對社會中人性本質的提問。
蕭麗虹於1995年成立竹圍工作室,為臺灣的實驗性藝術計畫找到實踐的場域,是臺灣最早成立的藝術村。她帶領團隊開拓國際藝術家在地駐村,或與國際藝術村結盟交流,不斷擴增、探勘、描繪藝術文化創作者與社會的新關係,她的藝術生涯重心,從藝術家轉而成為藝術網絡、藝術空間的研究、倡議和經營者,從竹圍工作室動能轉向的探索中,具體而微地看到這樣的發展脈絡。蕭麗虹於2021年因病過世,其一生為臺灣的藝術發展貢獻良多,實為一棵無私的母樹。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蕭麗虹在大學畢業之後,與陳光雄結婚,兩人落腳於美國波士頓,工作之餘,開始學習陶藝等工藝美術製作,完成第一件陶藝作品〈河馬〉紙鎮。1973年,在新加坡展開新生活,擔任銀行的經濟發展策略研究員,因而結識了新加坡幾位重要的藝術家,開始深入地了解藝術生態。
三年後隨先生定居臺灣,在陪伴婆婆捏陶復健的過程中,重拾在美國曾經學過的陶藝,捏陶對蕭麗虹而言,是適應新生活環境和調整自我的重要方式,1984年赴美追隨藝術大師學習藝術,讓她走出傳統陶藝創作實用導向的限制,進入現代藝術觀念優先裝置為用的境域,突破傳統陶藝美學及形式上的限制。
1984到1988年之間,蕭麗虹的創作以陶板為主,作品多以自然擬象為題材,探求內心和諧,意境唯美,也顯露出創作在空間中延展的企圖。1983年的創作〈修女〉,首次出現「人」形,扭轉、變形的土管,是她對社會中人性本質的提問。
蕭麗虹於1995年成立竹圍工作室,為臺灣的實驗性藝術計畫找到實踐的場域,是臺灣最早成立的藝術村。她帶領團隊開拓國際藝術家在地駐村,或與國際藝術村結盟交流,不斷擴增、探勘、描繪藝術文化創作者與社會的新關係,她的藝術生涯重心,從藝術家轉而成為藝術網絡、藝術空間的研究、倡議和經營者,從竹圍工作室動能轉向的探索中,具體而微地看到這樣的發展脈絡。蕭麗虹於2021年因病過世,其一生為臺灣的藝術發展貢獻良多,實為一棵無私的母樹。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