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紀的史學泰斗──余英時
一代巨擘的治學方法、為學成就,經典再現
專文引言 ▎
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
中國的文化危機,在於硬性挪用西方思想,卻無視自身文化的積累,亦忽略變革是需要長期的努力。
「『五四』以來,中國激進化的知識人好像是上了漂流在太平洋的船,他們想遠離中國文化,卻無法離岸太遠;他們想飄向西方文化,但又一再迷失了方向。他們在海上漂泊,兩邊都不能著岸。這個文化危機成了中國人最大的悲劇。」
余先生在《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指出,中國文化和認同危機出自清末以降知識分子對中、西文化的矛盾心態。他們施行改革時,擁抱西方的「新制度」和「新思想」,一味摒棄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西方帝國主義的壓迫時,卻又流露出對於傳統的依戀。在這個情況下,中國的文化發展和認同皆處於混沌狀態,沒有根基,也就無法推動真正的民主、平等、人權和自由等通行全球的原則。
藉由梳理眾多重要歷史人物和其身處的時代,余先生認為唯有體認到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特殊性,才能由內而外的推動社會發展,追求普世價值。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
變與不變的權衡,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洪流該何去何從?時人又該如何因應變局?
「政治祇是軀殼,文化則以靈魂注入此軀殼。中國人一向認為『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實是大有道理的。一切法制,本身的優劣最多不過是相對的,其成敗得失最後仍繫於人怎麼運用它。」
此書藉由重新檢視中西文化發展和古今歷史脈絡,理解中國文化在現代變遷上所遭逢的挑戰,並提出因應未來的可能之道。
書中所收內容皆屬通論短文,更有不少篇章出自余先生的講詞,深具演講能針對廣泛議題作出提綱挈領、鏗鏘有力分析之特色,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大師觀點。出版之際,余先生更字句斟酌,力求「雅俗共解」,希望每位來自不同背景,但關懷中國文化和思想發展的讀者,都能有所收穫。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
重新審視、定義清代儒學的新發展和思想史成就。
「如果允許我們把清代的考證運動比作畫龍,那麼東原和實齋便正好是這條龍的兩個眼睛。」
《論戴震與章學誠》於一九七六年首次發行,是史上首見深入分析清中葉兩大思想家──戴震(東原)和章學誠(
一代巨擘的治學方法、為學成就,經典再現
專文引言 ▎
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
中國的文化危機,在於硬性挪用西方思想,卻無視自身文化的積累,亦忽略變革是需要長期的努力。
「『五四』以來,中國激進化的知識人好像是上了漂流在太平洋的船,他們想遠離中國文化,卻無法離岸太遠;他們想飄向西方文化,但又一再迷失了方向。他們在海上漂泊,兩邊都不能著岸。這個文化危機成了中國人最大的悲劇。」
余先生在《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指出,中國文化和認同危機出自清末以降知識分子對中、西文化的矛盾心態。他們施行改革時,擁抱西方的「新制度」和「新思想」,一味摒棄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西方帝國主義的壓迫時,卻又流露出對於傳統的依戀。在這個情況下,中國的文化發展和認同皆處於混沌狀態,沒有根基,也就無法推動真正的民主、平等、人權和自由等通行全球的原則。
藉由梳理眾多重要歷史人物和其身處的時代,余先生認為唯有體認到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特殊性,才能由內而外的推動社會發展,追求普世價值。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
變與不變的權衡,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洪流該何去何從?時人又該如何因應變局?
「政治祇是軀殼,文化則以靈魂注入此軀殼。中國人一向認為『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實是大有道理的。一切法制,本身的優劣最多不過是相對的,其成敗得失最後仍繫於人怎麼運用它。」
此書藉由重新檢視中西文化發展和古今歷史脈絡,理解中國文化在現代變遷上所遭逢的挑戰,並提出因應未來的可能之道。
書中所收內容皆屬通論短文,更有不少篇章出自余先生的講詞,深具演講能針對廣泛議題作出提綱挈領、鏗鏘有力分析之特色,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大師觀點。出版之際,余先生更字句斟酌,力求「雅俗共解」,希望每位來自不同背景,但關懷中國文化和思想發展的讀者,都能有所收穫。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
重新審視、定義清代儒學的新發展和思想史成就。
「如果允許我們把清代的考證運動比作畫龍,那麼東原和實齋便正好是這條龍的兩個眼睛。」
《論戴震與章學誠》於一九七六年首次發行,是史上首見深入分析清中葉兩大思想家──戴震(東原)和章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