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52 經濟史地 > 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52 經濟史地 > 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
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
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
作者: 洪紹洋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2-12-28
語言:中文
ISBN:9786267209110
裝訂:平裝
定價38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1910-1950年臺灣經濟如何從戰前過渡到戰後?

透過本書案例的討論,提出二十世紀前半臺灣經濟生產部門的特徵,

以及二十世紀後半臺灣經濟朝向高度成長邁進的初始狀態。



本書考察1910-1950年臺灣企業和產業在欠缺經濟自立性下各階段的運作過程,以瞭解臺灣經濟存在的利基與限制條件。

臺灣紡織業的近代化,未如同日本國內以棉紡織為主,而是因應米糖經濟的興盛,孕育出從事黃麻紡織的臺灣製麻會社,並生產裝載米糖所需的麻袋。臺灣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榮景的影響,出現了新興事業的企業創立熱潮,由日本國內資本家與糖業資本共同集資,設立修繕與製造糖業機械的臺灣鐵工所。



在戰時經濟階段創辦的汽車與電氣等組裝性產業,受限於本地工業基礎薄弱與資材的不足,生產實績不如預期。1941年臺灣總督府決意採取傾斜經濟的策略,朝向發展鋼鐵廠、硫酸錏工廠等重化工業,展現出臺灣總督府追求經濟轉型的企圖;最終因戰局激烈,這些生產單位的設備與廠房多轉為生產軍方所需之用品。



在這段時期,臺灣鐵工業統制會透過工廠調查與控制生產要素的途徑,促使廠商降低成本並制訂合理價格。其次,統制會還邀集大型和中型工程共同生產鐵道車輛與內燃機,並規劃在臺灣的建立完整的生產分工體系。統制會在統籌第六海軍燃料廠等廠房工程的興建時,顯見其大型工程的動員能力。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經濟,將戰前日本人經營的大型企業接收後成立公營事業。這段時期政府除了參酌臺灣本地的資源為基礎外,還要考量全中國經濟的布局策略,以致臺灣自戰時朝向重化工業發展的路徑未能持續。在此情況下,戰後臺灣經濟的構造與多數後進國家有相似的特質。



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促使臺灣成為獨立經濟的個體。在美援尚未大批抵達之前,政府曾短暫沿用戰前的動員體制生產軍需品,並運用中國大陸撤退來臺的軍事資材,生產民間所需的肥料,顯見其物資欠缺的應對方式。



從戰時經濟到戰後初期的討論,能超克以往戰前經濟史研究,但若在探討戰時工業化推展各項事業的高峰後即結束課題,將無法知悉推展時存在的界線。此外,透過微觀的企業案例討論戰後轉換期所進行的調整,可以理解臺灣經濟從戰前跨越到戰後歷史認識的盲點。



專業推薦



黃紹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副教授、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

鄭志鵬│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劉崇堅│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陳政宏│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謝斐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