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尋它千百度,普洱就在燈火闌珊處
作者與茶為伍大半生,領悟到人生其實就像一碗茶,從苦澀到沏泡後變化起伏跌盪,終究淡定平和。初涉人世像溫水沖泡,起伏沉浮而苦澀;幾經打拼與磨礪,終於嘗到清香甘醇的滋味。
作者回想每年金風颯颯,春意盎然時刻,背起行囊踏上雲南之前,在1980年(民國79年)開始擺攤賣茶壺,那些年,跑遍公家機關與公司行號擺攤,了解色澤比較深的普洱茶適合養壺,把茶壺養得油油亮亮的,這是與普洱茶今生今世的第一個相通。
台灣早年普洱茶來源,靠船員運送,由商家到港口的委託行批發,漸漸地,量越來越大,才開始直接到香港尋茶。香港的茶樓飲茶文化,台灣也多所複製而興盛,並不陌生。港式茶樓清晨4點開門,8點早茶到達高峰期,下午4點打烊,桌上擺起「一盅兩件」,一壺茶加兩款點心。從香港直接引進台灣的台式飲茶,經過本土化,也形成風氣。
從香港運茶,港倉分濕倉與乾倉兩種,引進號字級的茶餅有「敬倉號」、「宋聘號」,「福祿貢茶」…印字級的紅印、甲乙級藍印、無紙紅印,七子大黃印。數字級的 則包括70年代 73大口中、73厚磚…80年代7582、8582、8592、7542(88青餅),80年生香熟茶磚…92年的紅帶青餅、96年的黃印七子餅、97年的白報紙七子餅,99年的傣文青餅…。
從當地飲茶文化開始接觸認識而引進台灣,逐漸打出品牌深耕兩岸,譜寫茶界傳奇。千江萬溪往前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不會回頭,人也一樣,年少時如果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
因此,作者義無反顧地走上尋茶之旅。
第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是在1992年經由澳門到廣州去考察了解大陸市場。
第二次1993年,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考察。
第三次1994年,到宜興紫砂原場地了解紫砂的生產以及製造過程,認識製壺大師,在當地設有工作室及培養專屬作業,代理專業大師級作品。
1996年,到福建、安溪、德化及武夷山,了解引進安溪的鐵觀音、武夷山的岩茶、代理正山小種紅茶,生產德化玉脂瓷茶具。
1997年,香港回歸,當時許多的老茶、古董都銷往台灣與世界各國,因此回到原產地雲南,考察普洱茶的來源。
2000年,運回台灣第一批的普洱茶,是易武老鄉長張毅所生產的易武茶餅。
2002年,雲南雙龍號正式誕生,爆發兩岸
作者與茶為伍大半生,領悟到人生其實就像一碗茶,從苦澀到沏泡後變化起伏跌盪,終究淡定平和。初涉人世像溫水沖泡,起伏沉浮而苦澀;幾經打拼與磨礪,終於嘗到清香甘醇的滋味。
作者回想每年金風颯颯,春意盎然時刻,背起行囊踏上雲南之前,在1980年(民國79年)開始擺攤賣茶壺,那些年,跑遍公家機關與公司行號擺攤,了解色澤比較深的普洱茶適合養壺,把茶壺養得油油亮亮的,這是與普洱茶今生今世的第一個相通。
台灣早年普洱茶來源,靠船員運送,由商家到港口的委託行批發,漸漸地,量越來越大,才開始直接到香港尋茶。香港的茶樓飲茶文化,台灣也多所複製而興盛,並不陌生。港式茶樓清晨4點開門,8點早茶到達高峰期,下午4點打烊,桌上擺起「一盅兩件」,一壺茶加兩款點心。從香港直接引進台灣的台式飲茶,經過本土化,也形成風氣。
從香港運茶,港倉分濕倉與乾倉兩種,引進號字級的茶餅有「敬倉號」、「宋聘號」,「福祿貢茶」…印字級的紅印、甲乙級藍印、無紙紅印,七子大黃印。數字級的 則包括70年代 73大口中、73厚磚…80年代7582、8582、8592、7542(88青餅),80年生香熟茶磚…92年的紅帶青餅、96年的黃印七子餅、97年的白報紙七子餅,99年的傣文青餅…。
從當地飲茶文化開始接觸認識而引進台灣,逐漸打出品牌深耕兩岸,譜寫茶界傳奇。千江萬溪往前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不會回頭,人也一樣,年少時如果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
因此,作者義無反顧地走上尋茶之旅。
第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是在1992年經由澳門到廣州去考察了解大陸市場。
第二次1993年,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考察。
第三次1994年,到宜興紫砂原場地了解紫砂的生產以及製造過程,認識製壺大師,在當地設有工作室及培養專屬作業,代理專業大師級作品。
1996年,到福建、安溪、德化及武夷山,了解引進安溪的鐵觀音、武夷山的岩茶、代理正山小種紅茶,生產德化玉脂瓷茶具。
1997年,香港回歸,當時許多的老茶、古董都銷往台灣與世界各國,因此回到原產地雲南,考察普洱茶的來源。
2000年,運回台灣第一批的普洱茶,是易武老鄉長張毅所生產的易武茶餅。
2002年,雲南雙龍號正式誕生,爆發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