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之外的世界: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
作者:
艾德.楊(Ed Yong)
譯者:
1
出版社:臉譜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08
語言:中文
ISBN:9786263152922
裝訂:平裝
定價:650 元
──如果我們不是人類,我們會如何感受這個世界?──
《我擁群像》普立茲獎得主全新力作!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時代》雜誌⋯⋯橫掃歐美年度最佳圖書榜★
★歐巴馬2022年度選書★
★卡內基傑出非虛構獎章得主★
★入圍 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科克斯書評獎★
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曾文宣──專業審訂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李家維 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
林大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子皓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退研究員
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張東君 科普作家
楊恩誠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裴家騏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
趙軒翎 《科學月刊》執行總監、副總編輯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推薦
從視覺、痛覺、熱覺 、觸覺、聽覺、回音到電覺與磁覺……
上天下地,走訪世界各個角落,從最新、最全面的動物感官研究成果,發現超乎你我感知的另一個世界。
生物利用感官形塑周圍環境,卻也不可避免地封閉在各自的感官泡泡中。人類過去曾因此認為世界就是我們所見的樣子:七彩的虹、反覆的鳥鳴、海浪的波動等。但事實上,動物覺知到的可能與人類相當不同,例如狗的視覺比人類黯淡、蝙蝠聽得見超音波、蜜蜂能在向日葵上看見靶心圖案⋯⋯,我們也能透過麥克風聽見葉蟬唱歌,或者在腦中想像鱷魚敏感的皮膚,就像在表皮上長滿指尖。
了解動物的感官,能帶我們看見世界更多元真實的樣貌,而更懂得尊重、謙卑地看待大自然。當我們知道藍鯨會用低頻率的次音波長距離溝通,可讓人類意識到海洋上普遍使用的聲納系統會影響到牠們的生存;又或者人造光源的光害會使得黑暗消失,威脅到野生動物的感官。對於逐漸消失中的安靜和黑暗,人類需要有更多同理和理解,才能與生態更和諧共處。
本書將帶你走入令人眼花撩亂的動物感官世界,從我們也很熟悉的五感,到回聲系統、磁覺、電覺等較陌生的感覺,拓展你的眼耳鼻口,甚至手指,也會探討那些正悄悄消失的感覺景觀。現在就帶上你的好奇心,一起體驗五感之外的世界吧!
書中還有更多令人驚奇的生物感官:
◆埃及穢蠅擁有超高速的視覺能力,能讓牠抓住快速飛行中的昆蟲,而人類行為在牠眼裡就像慢動作。
◆扇貝的生物構造看似簡單,卻有複雜的視覺,貝殼內緣環繞著許多亮藍色的眼睛。
◆鯰魚就像是一隻會游泳的舌頭,全身的皮膚上都布滿味蕾。
◆海獺敏銳的肉掌和紅腹濱鷸的鳥喙都能在沒有視覺的輔助下快速辨認深海或沙地裡的獵物。
◆斑胸草雀能聽見同類歌聲中的快速細節,但人耳聽不見。
◆鯊魚和魟魚頭部的勞倫氏壺腹能感應到獵物製造的微小電場。熊蜂也能感受到花朵的電場。
◆博貢夜蛾、歐亞鴝、赤蠵龜等生物可以藉由感應地球磁場的「磁感」導航方向,極其精準地抵達千里外的目的地。
……
【國內好評】
◎徐堉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人類常會忘記自己是世界上幾百萬種動物的一種,因此對其他動物的感官能力感到匪夷所思,好比蜜蜂可以看見紫外光,以及烏雲蔽日仍知道太陽的方位,而許多昆蟲扮演耳朵角色的器官不在頭部,而是在胸部、腳上,甚至翅膀上,能聽到的音頻甚至是分離的波段,一段聽同伴的歌聲,另一段偵測天敵的威脅。這是因為每一種動物的感官都是針對環境適應演化的結果。《五感之外的世界》這本佳作由淺入深介紹了形形色色的物種感官世界,讓我們可以跳脫人類基於對自身觀察所得的狹隘認知,進入萬物的大千世界!
◎裴家騏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
人類這種動物五技而窮,卻瞧不起其他動物,不過,隨著知識的成長,我們終將深入認識並尊重萬物。本書所提供的資訊,是個很好的入門。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1983年秋季班時,是我在美國德州大學動物系讀博士班的第三年。那一學期系上新雇用了一位助理教授Harold Zakon。他的專長是:用弱電魚大尾線鰭弱電魚(Sternopygus macrurus)為材料,研究性腺激素如何影響弱電魚的發電頻率。有天他來找我,是因聽說我在台灣時曾繁殖過很多種魚。他邀我參加他的團隊,繁殖大尾線鰭弱電魚。他是想瞭解這種魚,是從生活史哪一階段開使發出弱電,作為溝通和覓食時的使用。也因為這緣故,開啟了我四十年有關水族動物的感官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我曾主導過的研究的題目包括了: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側線覺和電覺的領域。
在讀《五感之外的世界:從動物的感官,描繪出你我未知的領域》這本書的過程中有很親切的感覺。一方面是因為作者能將深澀的研究內容,以口語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另一方面,是書中提到的許多位研究者,其中有的曾是我的老師、同儕,有幾位甚至是我指導過的博士後或是學生。
在台灣從事動物感覺生物學研究的人數,是屈指可數的。可想而知是項冷門的學科,比較不容易從媒體上讀到這些訊息。因而想了解動物是如何感知和解讀環境中訊息的大眾,這是一本會令人大開眼界的入門好書。
【海外好評】
「生物感知的驚險之旅。⋯⋯大自然的奇蹟並不局限於偏遠的荒野或其他壯麗的景觀。你家後花園的土壤和大峽谷的土壤一樣壯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穿行在複雜的生物感官世界中,令人眼花撩亂。作者的書寫目的是擴展我們的思維,喚起我們的好奇心,幫助我們對共同存在於地球上鄰居們的能力保持謙卑。」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今年度最好的非虛構之作。作者的書寫富有條理、層次分明,其中有很多實驗室和田野的生動場景,也採訪了許多跨領域的研究人員。」
——《歐普拉日報》(Oprah Daily)
「我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表達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感受到的敬畏——對於地球上令人難以置信的感官多樣性,以及作者的才華。」
——瑪麗.羅曲(Mary Roach),《不過是具屍體》(Stiff)作者
「幾乎沒有哪個作家能像艾德.楊一樣令我欽佩。他是一位傑出的記者,也是一位優雅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得看似不費吹灰之力。這是一本關於發現和動物能力的日記,也是一趟令人愉悅的感官探索。」
——蘇珊.歐琳(Susan Orlean),《蘭花賊》(The Orchid Thief)作者
「如果沒有艾德.楊,我們該怎麼辦?這本書就像一股氧氣巨流,用生命和色彩為我們注入活力,每個讀者都將為這本書感到驚嘆不已。」
——芮貝卡.史克魯特(Rebecca Skloot),《改變人類醫療史的海拉》(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作者
「這書既有科學知識又有文采。作者引導我們穿梭於動物界的魔法之中,解開內心深處的未知。我再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我們的星球了。」
——克林特.史密斯(Clint Smith),《黑奴未竟之旅》(How the Word is Passed)作者
「雖然我們無法感覺到磁場或電場,鼻子也不夠靈敏而無法將世界描繪清楚,但這本書讓我們認識那些擁有這些感官能力的生物。艾德.楊擴展了我們的世界,也帶領我們看見生物的感覺景觀。」
——亞歷山德拉.霍洛維茨(Alexandra Horowitz),《嗅聞高手》(Being a Dog)作者
「作者的寫作天賦將動物以及牠們如何與世界相遇的真相完美地結合起來,令人眼花撩亂。他所知甚廣甚深,文字間可以感受到他的熱愛和嚴謹。」
——艾咪.那祖庫瑪塔多(Aimee Nezhukumatathil),《奇蹟世界》(World of Wonders)作者
「充滿驚奇的一本書——它提醒我們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中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圍。」
——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纏結的演化樹》(The Tangled Tree)作者
「簡直太驚喜了,就像走進愛麗絲的夢遊仙境。⋯⋯充滿驚喜、好奇心、科學、優美散文和奇蹟。」
——安德列雅.沃爾芙(Andrea Wulf),《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The Invention of Nature)作者
「一場動物感官之旅,這本偉大的書將挑戰你的想像力,讓你對所生活的世界充滿好奇。」
——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瑪瑪的最後擁抱》(Mama’s Last Hug)作者
《我擁群像》普立茲獎得主全新力作!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時代》雜誌⋯⋯橫掃歐美年度最佳圖書榜★
★歐巴馬2022年度選書★
★卡內基傑出非虛構獎章得主★
★入圍 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科克斯書評獎★
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曾文宣──專業審訂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李家維 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
林大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子皓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退研究員
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張東君 科普作家
楊恩誠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裴家騏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
趙軒翎 《科學月刊》執行總監、副總編輯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推薦
從視覺、痛覺、熱覺 、觸覺、聽覺、回音到電覺與磁覺……
上天下地,走訪世界各個角落,從最新、最全面的動物感官研究成果,發現超乎你我感知的另一個世界。
生物利用感官形塑周圍環境,卻也不可避免地封閉在各自的感官泡泡中。人類過去曾因此認為世界就是我們所見的樣子:七彩的虹、反覆的鳥鳴、海浪的波動等。但事實上,動物覺知到的可能與人類相當不同,例如狗的視覺比人類黯淡、蝙蝠聽得見超音波、蜜蜂能在向日葵上看見靶心圖案⋯⋯,我們也能透過麥克風聽見葉蟬唱歌,或者在腦中想像鱷魚敏感的皮膚,就像在表皮上長滿指尖。
了解動物的感官,能帶我們看見世界更多元真實的樣貌,而更懂得尊重、謙卑地看待大自然。當我們知道藍鯨會用低頻率的次音波長距離溝通,可讓人類意識到海洋上普遍使用的聲納系統會影響到牠們的生存;又或者人造光源的光害會使得黑暗消失,威脅到野生動物的感官。對於逐漸消失中的安靜和黑暗,人類需要有更多同理和理解,才能與生態更和諧共處。
本書將帶你走入令人眼花撩亂的動物感官世界,從我們也很熟悉的五感,到回聲系統、磁覺、電覺等較陌生的感覺,拓展你的眼耳鼻口,甚至手指,也會探討那些正悄悄消失的感覺景觀。現在就帶上你的好奇心,一起體驗五感之外的世界吧!
書中還有更多令人驚奇的生物感官:
◆埃及穢蠅擁有超高速的視覺能力,能讓牠抓住快速飛行中的昆蟲,而人類行為在牠眼裡就像慢動作。
◆扇貝的生物構造看似簡單,卻有複雜的視覺,貝殼內緣環繞著許多亮藍色的眼睛。
◆鯰魚就像是一隻會游泳的舌頭,全身的皮膚上都布滿味蕾。
◆海獺敏銳的肉掌和紅腹濱鷸的鳥喙都能在沒有視覺的輔助下快速辨認深海或沙地裡的獵物。
◆斑胸草雀能聽見同類歌聲中的快速細節,但人耳聽不見。
◆鯊魚和魟魚頭部的勞倫氏壺腹能感應到獵物製造的微小電場。熊蜂也能感受到花朵的電場。
◆博貢夜蛾、歐亞鴝、赤蠵龜等生物可以藉由感應地球磁場的「磁感」導航方向,極其精準地抵達千里外的目的地。
……
【國內好評】
◎徐堉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人類常會忘記自己是世界上幾百萬種動物的一種,因此對其他動物的感官能力感到匪夷所思,好比蜜蜂可以看見紫外光,以及烏雲蔽日仍知道太陽的方位,而許多昆蟲扮演耳朵角色的器官不在頭部,而是在胸部、腳上,甚至翅膀上,能聽到的音頻甚至是分離的波段,一段聽同伴的歌聲,另一段偵測天敵的威脅。這是因為每一種動物的感官都是針對環境適應演化的結果。《五感之外的世界》這本佳作由淺入深介紹了形形色色的物種感官世界,讓我們可以跳脫人類基於對自身觀察所得的狹隘認知,進入萬物的大千世界!
◎裴家騏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
人類這種動物五技而窮,卻瞧不起其他動物,不過,隨著知識的成長,我們終將深入認識並尊重萬物。本書所提供的資訊,是個很好的入門。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1983年秋季班時,是我在美國德州大學動物系讀博士班的第三年。那一學期系上新雇用了一位助理教授Harold Zakon。他的專長是:用弱電魚大尾線鰭弱電魚(Sternopygus macrurus)為材料,研究性腺激素如何影響弱電魚的發電頻率。有天他來找我,是因聽說我在台灣時曾繁殖過很多種魚。他邀我參加他的團隊,繁殖大尾線鰭弱電魚。他是想瞭解這種魚,是從生活史哪一階段開使發出弱電,作為溝通和覓食時的使用。也因為這緣故,開啟了我四十年有關水族動物的感官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我曾主導過的研究的題目包括了: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側線覺和電覺的領域。
在讀《五感之外的世界:從動物的感官,描繪出你我未知的領域》這本書的過程中有很親切的感覺。一方面是因為作者能將深澀的研究內容,以口語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另一方面,是書中提到的許多位研究者,其中有的曾是我的老師、同儕,有幾位甚至是我指導過的博士後或是學生。
在台灣從事動物感覺生物學研究的人數,是屈指可數的。可想而知是項冷門的學科,比較不容易從媒體上讀到這些訊息。因而想了解動物是如何感知和解讀環境中訊息的大眾,這是一本會令人大開眼界的入門好書。
【海外好評】
「生物感知的驚險之旅。⋯⋯大自然的奇蹟並不局限於偏遠的荒野或其他壯麗的景觀。你家後花園的土壤和大峽谷的土壤一樣壯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穿行在複雜的生物感官世界中,令人眼花撩亂。作者的書寫目的是擴展我們的思維,喚起我們的好奇心,幫助我們對共同存在於地球上鄰居們的能力保持謙卑。」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今年度最好的非虛構之作。作者的書寫富有條理、層次分明,其中有很多實驗室和田野的生動場景,也採訪了許多跨領域的研究人員。」
——《歐普拉日報》(Oprah Daily)
「我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表達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感受到的敬畏——對於地球上令人難以置信的感官多樣性,以及作者的才華。」
——瑪麗.羅曲(Mary Roach),《不過是具屍體》(Stiff)作者
「幾乎沒有哪個作家能像艾德.楊一樣令我欽佩。他是一位傑出的記者,也是一位優雅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得看似不費吹灰之力。這是一本關於發現和動物能力的日記,也是一趟令人愉悅的感官探索。」
——蘇珊.歐琳(Susan Orlean),《蘭花賊》(The Orchid Thief)作者
「如果沒有艾德.楊,我們該怎麼辦?這本書就像一股氧氣巨流,用生命和色彩為我們注入活力,每個讀者都將為這本書感到驚嘆不已。」
——芮貝卡.史克魯特(Rebecca Skloot),《改變人類醫療史的海拉》(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作者
「這書既有科學知識又有文采。作者引導我們穿梭於動物界的魔法之中,解開內心深處的未知。我再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我們的星球了。」
——克林特.史密斯(Clint Smith),《黑奴未竟之旅》(How the Word is Passed)作者
「雖然我們無法感覺到磁場或電場,鼻子也不夠靈敏而無法將世界描繪清楚,但這本書讓我們認識那些擁有這些感官能力的生物。艾德.楊擴展了我們的世界,也帶領我們看見生物的感覺景觀。」
——亞歷山德拉.霍洛維茨(Alexandra Horowitz),《嗅聞高手》(Being a Dog)作者
「作者的寫作天賦將動物以及牠們如何與世界相遇的真相完美地結合起來,令人眼花撩亂。他所知甚廣甚深,文字間可以感受到他的熱愛和嚴謹。」
——艾咪.那祖庫瑪塔多(Aimee Nezhukumatathil),《奇蹟世界》(World of Wonders)作者
「充滿驚奇的一本書——它提醒我們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中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圍。」
——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纏結的演化樹》(The Tangled Tree)作者
「簡直太驚喜了,就像走進愛麗絲的夢遊仙境。⋯⋯充滿驚喜、好奇心、科學、優美散文和奇蹟。」
——安德列雅.沃爾芙(Andrea Wulf),《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The Invention of Nature)作者
「一場動物感官之旅,這本偉大的書將挑戰你的想像力,讓你對所生活的世界充滿好奇。」
——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瑪瑪的最後擁抱》(Mama’s Last Hug)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