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媽咪,治標也治本,
活用正向教養的全方面生活管理。
當個新世代媽媽,
在育兒路上跟孩子一起成長。
育兒路上不踩雷,讓七年級媽媽笑顏燦爛的時間管理學。第一本教媽媽如何成功做自己,也幫助孩子成功的實用書籍。
活用時間管理學,輕鬆導正讓爸媽崩潰的孩子行為,豬室友也變神隊友。
有孩子後,人生就像全新的劇本,透過學習人人都能改寫孩子和自己的人生,讓媽咪不再是只是個媽咪。
【各大名師熱誠推薦】
花芸曦 台灣跨界知識社群交流協會理事長
馬哈老師 親子理財專家
張忘形 溝通表達陪訓師
謝文憲 企業講師、職場作家
【自序】
── 媽咪老師Cindy
我是Cindy,經營臉書粉絲團「媽咪老師聯絡簿」。大學就讀花蓮師院美勞教育系。國小教育實習完取得國小教師證, 繼續深造臺藝大視覺傳達研究所。畢業後,不同於同學出國進修或進入職場工作,我選擇結婚生子,直接走入家庭生活成為媽媽,與先生Nelson育有兩個兒子:哥哥2010年出生、弟弟2013年出生。由於先生工作需要國內外出差,我時常一打二,因此被臉書粉絲笑稱為「左右為難」的媽咪老師 Cindy。
我的學經歷背景,讓我在成為媽媽前,自認能當個「生活與育兒平衡的完美母親」,就像是影劇中法國媽媽優雅地坐在塞納河畔咖啡廳,邊喝咖啡邊陪伴在嬰兒車上自己玩的安靜寶寶。
孩子出生前,我看了好幾本教養書,滿心期待孩子的「模樣」,會如同書中圖片呈現天使般笑容的可愛寶寶。然而,孩子出生後,我才知道書上描述的「哭鬧不休」是沒有暫停鍵的!新生兒的哭泣是以「30分鐘」為單位起跳,即使按照書上的方式:換尿布、餵奶、抱抱,寶寶還是哭個不停。
我看著教養書上完美的寶寶、電視上明星小孩的可愛笑容,再對比手上抱著安撫也無法停止哭泣的寶寶,不自覺地跟著流下眼淚。滑落臉龐的淚水不是難過,而是發自內心的挫折與沮喪。達不到原先的期望,我便認定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在心中自問:「為什麼他們都可以很輕鬆地做到,我就是沒辦法?」
萌生「失敗母親」念頭源於師院畢業的自信,除了對媽媽 角色有極高的期許,誤將寶寶當成「最佳模範生」,對寶寶有「不合理」的超齡要求。我希望當了母親仍可有完美的計畫表平均分配陪伴孩子、煮副食品與工作時間,也期待孩子符合「天使寶寶」吃、玩、睡的規律作息。
我按照「百歲醫生」的寶寶睡眠訓練,挑選安全的嬰兒床 與放手讓孩子哭泣的方式,培養寶寶一覺到天亮的作息。第一次嘗試,三個月的寶寶斷斷續續哭了快一小時,我也在門外站了一個小時。身為新手媽媽,內心非常不安與緊張,一方面要 承受親友捨不得寶寶眼淚提出的質疑,另一方面也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是否正確?
睡眠訓練到了第二週,寶寶可以小哭一下就自行入睡。之後,他偶爾還是會大哭才睡,或是遇到寶寶生病發燒,因為我 擔心他不舒服,從嬰兒床抱到大床一起睡,方便照顧與安撫不 適。等到感冒痊癒要送回嬰兒床時,他已習慣有人陪睡,還不 會言語的寶寶只能用大哭表達抗拒獨自入睡,睡眠訓練又需重新再來。
面對接連不斷的睡眠問題,強烈的挫折與失望動搖我的睡 眠訓練。師院教育培育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擦乾眼淚後, 繼續看一本又一本的教養書,並到相關的臉書社團求問。
「該怎樣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該如何吃均衡營養的副食品?」
在我想培養「完美模範生」的心態與日常規矩練習下,兩歲多的寶寶外出時大部分能夠自己吃副食品、吃飽後不看3C,能夠安靜地玩玩具、遊戲書,與習慣「吃玩睡」的規律生活作息。但也有遇到挫折的時候,當寶寶不吃菜,我為了健康希望他吃完而僵持不下;或者到睡覺時間,寶寶在嬰兒床上30分鐘還沒睡著,超出內心預期睡覺時間而延後洗奶瓶、掃地與摺衣服等 其他家務的壓力下,導致我忍不住破口大罵。面對每天重覆的高壓情緒,常常懷疑我的教養是否正確?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在《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中提到教師的小孩,學校成績經常遠不如人。意即,他觀察到身為教師的父母遇到教養問題會施加過多壓力給小孩,造成他們有很大機會藉由反抗來展現個人的意志。
所以當孩子沒睡飽,在我與朋友聚會中鬧脾氣,我將他的正常行為視為育兒挑戰,用強硬手段,例如:講道理、帶到廁 所等方式。現在,我們都知道帶有情緒的教養引導是無效的,只會讓孩子用哭鬧或是躺在地上,以更強烈的行動抗議父母。
我在哥哥大班時,上了正向教養的家長班。課程中我明白 要先改變教養方式,才能影響孩子。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正向教養工具是「鼓勵」和「高品質的陪伴」。
國小實習與補習班教兒童美術和孩子們的互動,我算是不吝嗇給學生鼓勵與讚美,上課才察覺我很少鼓勵我的孩子。鼓勵不只是有好的結果才說出稱讚的話,而是過程中也能說出欣 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我還記得第一次練習說出欣賞孩子的好行為,是哥哥正準備往垃圾桶丟垃圾。我對六歲的哥哥說:「謝謝你丟垃圾。」 他聽到我說的話,馬上眼睛瞪大看著我,本來要往垃圾桶丟的 手停在空中,一副難以相信媽媽會說出鼓勵的話,過了一會兒 才把垃圾丟進垃圾桶。
正向教養家長班有一項作業是:「每天要陪孩子玩10分鐘。」我事先告知哥哥有「每天會陪你玩」的功課。沒想到,哥哥反應竟是不願意。不過,我沒有因他的反應出現任何情緒, 採取坐在旁邊提問和拿起玩具玩,自然而然地進入他的遊戲世 界,按照心理師說的「跟隨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進行遊戲。 如果孩子想玩樂高積木蓋城堡,便按照他的想法陪他一起蓋。我刻意閉上嘴,按照他的方式進行遊戲,不給建議和選擇決定, 使得他有被尊重的感受。這次課程,我體悟到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需適性引導。
當哥哥上了小學後,朋友邀請我上正向教養家長課的體驗班。課堂中「角色扮演」是父母轉換成孩子的身分,用孩子的角度體驗父母兩種教導方式,分別為嚴厲的怒罵口吻與溫和又堅定的語氣。
我們總是習慣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要做什麼,又抱怨孩子不會思考。「換位思考」的體驗教學中明白直接告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如果使用啟發式提問「現在要做什麼?」孩子會針對問題思考與回答,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回家應用這些課程的學習,雖然覺得有效,但是有時候 也會卡關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被先生質疑太溫和了。我進一步參加「正向教養」創始者簡.尼爾森博士(Dr.Jane Nelsen)2019 年在深圳的演講,他分享自身的教養歷程。若太過於溫和,孩子會無法聽話,因此轉而使用嚴格的對待。但,過於高壓的 教養會讓孩子有權力爭奪的困擾,並與家長產生距離,於是又 重回溫和的引導。在如此反覆來回的模式中,最後他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整理出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
簡.尼爾森博士以他學齡前孫子花了20到30分鐘自己穿上衣服的例子,告訴家長「尊重孩子」和「相信孩子」,是培 養他能做到的能力進而發展問題解決能力。華人家長常遇到孩 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問題,他示範運用「家庭會議」共同討論行事曆。我學到了「讓表格說話」,即將親子約定好的事項寫在紙上,用表格引導孩子完成約定。若孩子沒有按照約定執行時,家長只需拿出表格提問:「現在需要做什麼?」、「你打算怎麼做?」取代怒罵「功課寫了沒?」、「趕快去洗澡!」 等直接命令的教養方式。
2020年寒假受疫情影響,家長第一次經歷同時要處理孩子 線上課程與在家工作的混亂。幾乎班上的父母都反應孩子在家 無法好好坐在椅子上專心聽老師直播,我也不例外,也遇到孩子忘記上課時間錯過直播課、不願意寫作業。此時,我上簡.尼爾森博士的線上課,善用「具體化圖表」與「親師合作」, 我寫訊息給孩子導師,表達我遇到的問題和希望他能多鼓勵哥哥。他在課程與私人訊息中告訴哥哥:「老師看到你在學校的表現,相信你在家可以坐好。」我也試著用「遇到問題又是學習的機會」的心態,重新看待孩子們在家上課沒坐好的行為, 運用正向教養的「鼓勵」和「花時間訓練」。在家庭與學校共 同合作下,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能主動記得上課時間並乖 乖坐好聽老師上課。
2017年,我從哥哥大班開始接觸正向教養的家長班以來, 我深刻感受正向教養帶給家庭的改變,於是 2020年進修「正向教養家長講師」、2021年取得「正向教養學前講師」、2022年學習「正向教養的婚姻長樂講師」。
在2022 年的「婚姻長樂課程」,80多歲的簡.尼爾森博士使用線上軟體和設備臨時遇到耳機聽不到,態度自若地請其他老師引導克服問題,親身示範學無止境。他的經驗,提醒了我「每個專業都需要學習」。然而,當醫生要念完醫學系、當老師要修完教育學程,可是卻沒有一個學校教媽媽怎麼當媽媽? 我遭遇育兒的挫折問題,藉由「正念瑜珈」察覺不論是生氣或 是開心,都只是個情緒。我們感受到情緒,讓「它」在身體流動後慢慢離開。
過去的我只有初步認識情緒,成為「正向教養講師」後, 明白正向教養以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為基礎,以平等與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簡 . 尼爾森博士將其設計出 52 種教 養工具,讓家長能按照清楚的具體做法在家進行正向教養。
學習正向教養發現我的「教養風格」偏向優越型,也就是 凡事求好的個性,我以為能兼顧家庭、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與孩 子教育的一個完美媽媽。
我觀察到:原來我的腦袋有個「內建行事曆」,會在腦海 規劃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例如:晚上 7 點前要上床睡覺、 預計花兩週訓練孩子上廁所等等。但是,我不會具體地講出內 心計畫,常常造成與孩子及先生在時間觀念上的認知落差,產生情緒上的對立或是不溝通的冷戰。
因而調整計畫表的不同步調,對於孩子,我使用正向教養的具體行事曆,邀請他們一起畫下具體的計畫。以圖畫紙共同 討論孩子的行程與外出活動;對於先生,我採用夫妻會議,共 同討論後選擇善用科技工具,共用
活用正向教養的全方面生活管理。
當個新世代媽媽,
在育兒路上跟孩子一起成長。
育兒路上不踩雷,讓七年級媽媽笑顏燦爛的時間管理學。第一本教媽媽如何成功做自己,也幫助孩子成功的實用書籍。
活用時間管理學,輕鬆導正讓爸媽崩潰的孩子行為,豬室友也變神隊友。
有孩子後,人生就像全新的劇本,透過學習人人都能改寫孩子和自己的人生,讓媽咪不再是只是個媽咪。
【各大名師熱誠推薦】
花芸曦 台灣跨界知識社群交流協會理事長
馬哈老師 親子理財專家
張忘形 溝通表達陪訓師
謝文憲 企業講師、職場作家
【自序】
── 媽咪老師Cindy
我是Cindy,經營臉書粉絲團「媽咪老師聯絡簿」。大學就讀花蓮師院美勞教育系。國小教育實習完取得國小教師證, 繼續深造臺藝大視覺傳達研究所。畢業後,不同於同學出國進修或進入職場工作,我選擇結婚生子,直接走入家庭生活成為媽媽,與先生Nelson育有兩個兒子:哥哥2010年出生、弟弟2013年出生。由於先生工作需要國內外出差,我時常一打二,因此被臉書粉絲笑稱為「左右為難」的媽咪老師 Cindy。
我的學經歷背景,讓我在成為媽媽前,自認能當個「生活與育兒平衡的完美母親」,就像是影劇中法國媽媽優雅地坐在塞納河畔咖啡廳,邊喝咖啡邊陪伴在嬰兒車上自己玩的安靜寶寶。
孩子出生前,我看了好幾本教養書,滿心期待孩子的「模樣」,會如同書中圖片呈現天使般笑容的可愛寶寶。然而,孩子出生後,我才知道書上描述的「哭鬧不休」是沒有暫停鍵的!新生兒的哭泣是以「30分鐘」為單位起跳,即使按照書上的方式:換尿布、餵奶、抱抱,寶寶還是哭個不停。
我看著教養書上完美的寶寶、電視上明星小孩的可愛笑容,再對比手上抱著安撫也無法停止哭泣的寶寶,不自覺地跟著流下眼淚。滑落臉龐的淚水不是難過,而是發自內心的挫折與沮喪。達不到原先的期望,我便認定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在心中自問:「為什麼他們都可以很輕鬆地做到,我就是沒辦法?」
萌生「失敗母親」念頭源於師院畢業的自信,除了對媽媽 角色有極高的期許,誤將寶寶當成「最佳模範生」,對寶寶有「不合理」的超齡要求。我希望當了母親仍可有完美的計畫表平均分配陪伴孩子、煮副食品與工作時間,也期待孩子符合「天使寶寶」吃、玩、睡的規律作息。
我按照「百歲醫生」的寶寶睡眠訓練,挑選安全的嬰兒床 與放手讓孩子哭泣的方式,培養寶寶一覺到天亮的作息。第一次嘗試,三個月的寶寶斷斷續續哭了快一小時,我也在門外站了一個小時。身為新手媽媽,內心非常不安與緊張,一方面要 承受親友捨不得寶寶眼淚提出的質疑,另一方面也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是否正確?
睡眠訓練到了第二週,寶寶可以小哭一下就自行入睡。之後,他偶爾還是會大哭才睡,或是遇到寶寶生病發燒,因為我 擔心他不舒服,從嬰兒床抱到大床一起睡,方便照顧與安撫不 適。等到感冒痊癒要送回嬰兒床時,他已習慣有人陪睡,還不 會言語的寶寶只能用大哭表達抗拒獨自入睡,睡眠訓練又需重新再來。
面對接連不斷的睡眠問題,強烈的挫折與失望動搖我的睡 眠訓練。師院教育培育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擦乾眼淚後, 繼續看一本又一本的教養書,並到相關的臉書社團求問。
「該怎樣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該如何吃均衡營養的副食品?」
在我想培養「完美模範生」的心態與日常規矩練習下,兩歲多的寶寶外出時大部分能夠自己吃副食品、吃飽後不看3C,能夠安靜地玩玩具、遊戲書,與習慣「吃玩睡」的規律生活作息。但也有遇到挫折的時候,當寶寶不吃菜,我為了健康希望他吃完而僵持不下;或者到睡覺時間,寶寶在嬰兒床上30分鐘還沒睡著,超出內心預期睡覺時間而延後洗奶瓶、掃地與摺衣服等 其他家務的壓力下,導致我忍不住破口大罵。面對每天重覆的高壓情緒,常常懷疑我的教養是否正確?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在《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中提到教師的小孩,學校成績經常遠不如人。意即,他觀察到身為教師的父母遇到教養問題會施加過多壓力給小孩,造成他們有很大機會藉由反抗來展現個人的意志。
所以當孩子沒睡飽,在我與朋友聚會中鬧脾氣,我將他的正常行為視為育兒挑戰,用強硬手段,例如:講道理、帶到廁 所等方式。現在,我們都知道帶有情緒的教養引導是無效的,只會讓孩子用哭鬧或是躺在地上,以更強烈的行動抗議父母。
我在哥哥大班時,上了正向教養的家長班。課程中我明白 要先改變教養方式,才能影響孩子。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正向教養工具是「鼓勵」和「高品質的陪伴」。
國小實習與補習班教兒童美術和孩子們的互動,我算是不吝嗇給學生鼓勵與讚美,上課才察覺我很少鼓勵我的孩子。鼓勵不只是有好的結果才說出稱讚的話,而是過程中也能說出欣 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我還記得第一次練習說出欣賞孩子的好行為,是哥哥正準備往垃圾桶丟垃圾。我對六歲的哥哥說:「謝謝你丟垃圾。」 他聽到我說的話,馬上眼睛瞪大看著我,本來要往垃圾桶丟的 手停在空中,一副難以相信媽媽會說出鼓勵的話,過了一會兒 才把垃圾丟進垃圾桶。
正向教養家長班有一項作業是:「每天要陪孩子玩10分鐘。」我事先告知哥哥有「每天會陪你玩」的功課。沒想到,哥哥反應竟是不願意。不過,我沒有因他的反應出現任何情緒, 採取坐在旁邊提問和拿起玩具玩,自然而然地進入他的遊戲世 界,按照心理師說的「跟隨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進行遊戲。 如果孩子想玩樂高積木蓋城堡,便按照他的想法陪他一起蓋。我刻意閉上嘴,按照他的方式進行遊戲,不給建議和選擇決定, 使得他有被尊重的感受。這次課程,我體悟到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需適性引導。
當哥哥上了小學後,朋友邀請我上正向教養家長課的體驗班。課堂中「角色扮演」是父母轉換成孩子的身分,用孩子的角度體驗父母兩種教導方式,分別為嚴厲的怒罵口吻與溫和又堅定的語氣。
我們總是習慣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要做什麼,又抱怨孩子不會思考。「換位思考」的體驗教學中明白直接告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如果使用啟發式提問「現在要做什麼?」孩子會針對問題思考與回答,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回家應用這些課程的學習,雖然覺得有效,但是有時候 也會卡關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被先生質疑太溫和了。我進一步參加「正向教養」創始者簡.尼爾森博士(Dr.Jane Nelsen)2019 年在深圳的演講,他分享自身的教養歷程。若太過於溫和,孩子會無法聽話,因此轉而使用嚴格的對待。但,過於高壓的 教養會讓孩子有權力爭奪的困擾,並與家長產生距離,於是又 重回溫和的引導。在如此反覆來回的模式中,最後他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整理出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
簡.尼爾森博士以他學齡前孫子花了20到30分鐘自己穿上衣服的例子,告訴家長「尊重孩子」和「相信孩子」,是培 養他能做到的能力進而發展問題解決能力。華人家長常遇到孩 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問題,他示範運用「家庭會議」共同討論行事曆。我學到了「讓表格說話」,即將親子約定好的事項寫在紙上,用表格引導孩子完成約定。若孩子沒有按照約定執行時,家長只需拿出表格提問:「現在需要做什麼?」、「你打算怎麼做?」取代怒罵「功課寫了沒?」、「趕快去洗澡!」 等直接命令的教養方式。
2020年寒假受疫情影響,家長第一次經歷同時要處理孩子 線上課程與在家工作的混亂。幾乎班上的父母都反應孩子在家 無法好好坐在椅子上專心聽老師直播,我也不例外,也遇到孩子忘記上課時間錯過直播課、不願意寫作業。此時,我上簡.尼爾森博士的線上課,善用「具體化圖表」與「親師合作」, 我寫訊息給孩子導師,表達我遇到的問題和希望他能多鼓勵哥哥。他在課程與私人訊息中告訴哥哥:「老師看到你在學校的表現,相信你在家可以坐好。」我也試著用「遇到問題又是學習的機會」的心態,重新看待孩子們在家上課沒坐好的行為, 運用正向教養的「鼓勵」和「花時間訓練」。在家庭與學校共 同合作下,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能主動記得上課時間並乖 乖坐好聽老師上課。
2017年,我從哥哥大班開始接觸正向教養的家長班以來, 我深刻感受正向教養帶給家庭的改變,於是 2020年進修「正向教養家長講師」、2021年取得「正向教養學前講師」、2022年學習「正向教養的婚姻長樂講師」。
在2022 年的「婚姻長樂課程」,80多歲的簡.尼爾森博士使用線上軟體和設備臨時遇到耳機聽不到,態度自若地請其他老師引導克服問題,親身示範學無止境。他的經驗,提醒了我「每個專業都需要學習」。然而,當醫生要念完醫學系、當老師要修完教育學程,可是卻沒有一個學校教媽媽怎麼當媽媽? 我遭遇育兒的挫折問題,藉由「正念瑜珈」察覺不論是生氣或 是開心,都只是個情緒。我們感受到情緒,讓「它」在身體流動後慢慢離開。
過去的我只有初步認識情緒,成為「正向教養講師」後, 明白正向教養以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為基礎,以平等與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簡 . 尼爾森博士將其設計出 52 種教 養工具,讓家長能按照清楚的具體做法在家進行正向教養。
學習正向教養發現我的「教養風格」偏向優越型,也就是 凡事求好的個性,我以為能兼顧家庭、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與孩 子教育的一個完美媽媽。
我觀察到:原來我的腦袋有個「內建行事曆」,會在腦海 規劃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例如:晚上 7 點前要上床睡覺、 預計花兩週訓練孩子上廁所等等。但是,我不會具體地講出內 心計畫,常常造成與孩子及先生在時間觀念上的認知落差,產生情緒上的對立或是不溝通的冷戰。
因而調整計畫表的不同步調,對於孩子,我使用正向教養的具體行事曆,邀請他們一起畫下具體的計畫。以圖畫紙共同 討論孩子的行程與外出活動;對於先生,我採用夫妻會議,共 同討論後選擇善用科技工具,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