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博物館,不僅僅只是一座博物館而已,
而是能與城市共生,跟人們一起生活,訴說城市的生命史!
為什麼需要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重要嗎?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一座城市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
本書為建築學者殷寶寧對於臺北城市博物館的興建企圖,及其與城市關係應該或可以為何的辯證,以及博物館專業與城市研究專業間的對話等課題所展開的書寫與研究。
以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城市博物館為核心案例,從國際組織與專業論述為基礎,觀察與比較國際上不同城市博物館的個案研究,嘗試將「城市博物館」置放於都市空間結構與地景變遷的實質環境層次來檢視,以期從城市歷史發展、城市與建築美學、城市競爭力與文化行銷、以及博物館機構品牌形象等向度,思考都市文化治理與城市博物館的動態關係。
臺北城市博物館興建計畫,從陳水扁市長時代開始倡議,歷經馬英九、郝龍斌與柯文哲,博物館尚未興建完成,政策依然存在。究竟何以從倡議、籌備、政策定案、著手進行,因著市長更替,整個政策流程完全翻盤,再度形同從零開始。回望歷史,從1994年起算,至今28年過去,將近三十年的變遷軌跡,這座與城市共生,跟市民一起經歷每日城市生活,並期許致力於朝向更好的城市未來推展的「城市博物館」,在臺北,究竟會以何種姿態誕生?值得我們更多的觀察、辯證與反思。
聯合推薦
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研發長)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彭俊亨(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元智大學教授)
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而是能與城市共生,跟人們一起生活,訴說城市的生命史!
為什麼需要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重要嗎?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一座城市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
本書為建築學者殷寶寧對於臺北城市博物館的興建企圖,及其與城市關係應該或可以為何的辯證,以及博物館專業與城市研究專業間的對話等課題所展開的書寫與研究。
以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城市博物館為核心案例,從國際組織與專業論述為基礎,觀察與比較國際上不同城市博物館的個案研究,嘗試將「城市博物館」置放於都市空間結構與地景變遷的實質環境層次來檢視,以期從城市歷史發展、城市與建築美學、城市競爭力與文化行銷、以及博物館機構品牌形象等向度,思考都市文化治理與城市博物館的動態關係。
臺北城市博物館興建計畫,從陳水扁市長時代開始倡議,歷經馬英九、郝龍斌與柯文哲,博物館尚未興建完成,政策依然存在。究竟何以從倡議、籌備、政策定案、著手進行,因著市長更替,整個政策流程完全翻盤,再度形同從零開始。回望歷史,從1994年起算,至今28年過去,將近三十年的變遷軌跡,這座與城市共生,跟市民一起經歷每日城市生活,並期許致力於朝向更好的城市未來推展的「城市博物館」,在臺北,究竟會以何種姿態誕生?值得我們更多的觀察、辯證與反思。
聯合推薦
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研發長)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彭俊亨(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元智大學教授)
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