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形制之轉變和死後世界觀之發展是社會結構轉變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分別之相應表現。中國古代墓葬形制從戰國末期開始的大轉變,可以反映出中國人死後世界觀在這一段時期中之發展,而兩者均與秦漢編戶齊民社會之形成有不可分割之關係。結合文獻材料與考古材料,我們可以推測,從戰國末期開始、中國人對於死後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較具體的想法,也有了具體表達此種想法的墓葬方式。此種想法的出現很可能早於現有文獻和考古材料所能提出證據的時代,但現有的各種證據至少顯示,在經過戰國時代的大變動之後,中國的社會邁向一個新的階段,墓葬制度的演變是這大變動中的一環,不但反映出這變動所觸及的文化層面的深度,也反映出遠在佛教進入中國之前,中國人對於人死之後的歸宿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想法。
蒲慕州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退休)。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專長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曾在中央研究院及美國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葛林耐學院等地工作教學,是少數能夠從事埃及學及漢學研究的學者,近來亦致力於比較古代史的研究。專書有:《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尼羅河畔的文采 ;古埃及文選》、《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法老的國度》、Wine and Wine Offering in the Religion of Ancient Egypt; Enemies of Civilization: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gypt and China、Daily Life in Ancient China; 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