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權述說香港的歷史?「誰」能夠決定香港的未來?
港英政府?中共政權?還是每位「真係好撚鍾意香港」的人們?
讓中國懼怕的事物,就是記憶的力量,
我們必須想辦法不斷記得,
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城市所發生的一切……
★《紐約時報》2022年度選書
★《重返天安門》作者林慕蓮最新力作
★ 全球獨家唯一中文版作者新序
「 我在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關心的其實不是現在,而是過去。我想要重塑香港的歷史,讓香港人自己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繼續由殖民統治者代替他們敘述。當時我並沒有料到,中國共產黨會如此迅速地試圖改寫現在,它不僅強行改變視角,甚至還扭曲焦點。中共這些作為讓人迷失方向,我在這本書記錄下來的每一個當下時刻,反客為主成了重中之重。」──林慕蓮,中文版序
對英國政府而言,香港是一張沒有歷史、沒有過往的白紙,英國前首相巴麥尊子爵說它是塊「荒蕪的礁岩」,前港英總督寶靈爵士說它是「亂源的溫床」,柴契爾夫人認為香港只是牌桌上的籌碼。對中國政府而言,香港是中國自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近百年國家恥辱的根源,1997年回歸祖國是歷史時勢,沒有討論的空間,也沒有改變的可能。在這其中,香港人都沒有置喙的餘地,如同鄧小平所說的:「中英的談判會由中國和英國解決……過去所謂三腳凳(中英港),沒有三腳,只有兩腳(中英)。」
當2019年反送中運動在香港風起雲湧、鎮壓不斷升級時,本書作者、長年報導書寫中國議題的林慕蓮,開始深入研究香港歷史文獻,卻發現香港人在港英政府、中共政權的統治下,是如此缺乏自我的身分認同,歷史記憶是如此殘缺不全,遭到竄改,「我們是誰?我們正在捍衛的是什麼?然後我們開始討論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最終,林慕蓮試圖要脫離官方定義,不管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的歷史框架,她想為香港書寫一部歷史,一部由香港人自己來詮釋的歷史。
而這一切的起頭,將由一位有人說他是街頭藝術家,有人說他是書法家,更有人說他是瘋子的「九龍皇帝」曾灶財開始談起。曾灶財宣稱自己是土地的主人,香港的國王,用他手中的筆跟墨,五十年來孜孜不倦地「宣示主權」。九龍皇帝如同一個象徵,當年用肉身占領街頭的香港人,試圖奪回自己的歷史和記憶的香港人,在海外持續挑戰中共管控的香港人,接下來還需要更多決絕的毅力跟反抗的意志。
專文推薦
梁嘉麗│《光傳媒》總編輯
徐承恩│香港作家、《未竟的快樂時代》作者
共同推薦
矢板明夫│記者、作家
艾未未│藝術家、文化社會評論家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易安│《報導者》記者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沈旭暉│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專任副教授
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吃佛》作者
阿潑│記者、作家
陳映妤│獨立記者
歐逸文│《野心時代》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seayu│香港作家、《即食歷史》網站負責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讀林慕蓮的書稿時,像是跟著她的追索,認識了香港的前世今生。中、英混血的她,在港度過童年和部分成年歲月,她抱著專業的記者視角,寫出了一本極度有批判性、嚴厲檢視自己母國(包括英國與中國)統治政權的書。她認真地從英國國家檔案館到中國版的教科書裡,抽絲剝繭地告訴我們兩方政權是如何想抹除香港。但她又不只是一名記者,她擺脫所謂的客觀敍事,從過往參與的社會活動與移交前後的香港,尋找那些從香港本土長出的認同與定位,她企圖讓香港人說香港事,包括自己的香港故事。在黑暗全面壟罩香港的時刻,林慕蓮的文字透著對香港巨大的眷戀和認同,捲起許多香港未被充分認識的重要面向。是啊,我吔真係好撚鍾意香港。希望對於香港的書寫能一棒接一棒,讓文字的力量克服人們心中的恐懼與幽暗。──《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林慕蓮是個中英混血兒,跟香港一樣;在香港成長的她,以新聞記者的身分見證了香港的變化,如今則回頭重述了一個多層次的香港故事,從亦顛亦狂的九龍皇帝開始談塗鴉書寫,談土地,談主權,無論她的筆如何悠然來回古今,都能扣回九龍皇帝,也能關照反送中運動的一切。原來九龍皇帝為信念而行動,就是香港人。這是一本從人物到文字都很精采,從個人到社會乃至歷史的書寫編織都很細密的作品,一如我記憶中香港的豐盈活力。唯閱讀時,有時撫心,偶爾嘆息。──作家 阿潑
資深記者林慕蓮在香港的成長背景,以及她在一個華人父親和英國母親的家庭下長大的獨特經歷,像是條引針,鮮活地織出了香港在主權移交的以前與以後。她把那些看似無聊的歷史事件,加上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史料與傳說,證明了香港人身上留下的獨立、反叛、不安於事的性格,也找回那些時刻該屬於香港卻被遺忘、被歸屬的聲音與文字。二○一九年六月,她帶著孩子在抗爭場上,親眼目睹這座城市如何以令人心痛的方式墜落,多元的顏色被抹殺了,能自由高喊的口號被禁了,曾經的希望好似都成了幻夢。但她的文字不只讓讀者感覺得到痛,也帶我們看見,香港人如何在壓迫之下,仍不屈地用個體行動,讓那些被抹去的記憶,再次立體鮮明起來,讓他們對自由與身分的認同,在催淚瓦斯的煙霧散去之後,仍繼續開花。這本書本身就是對遺忘的反抗,對當權者粗暴改寫香港歷史的反抗。她是記錄者,也是參與者。她袒露自己在這兩者角色之間的搖擺、自我懷疑,也讓整本書讀起來更真摯動人。──獨立記者 陳映妤
由林慕蓮來書寫香港,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或許再適切不過,畢竟她和香港一樣,都是「中英混血」。這本書揉合了作者的個人記憶、時事脈動和歷史敘事,卻以一位叫作「九龍皇帝」的塗鴉客貫串全文,每個章節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切入角度和元素,層層疊疊卻流暢縝密,是部讓人耳目一新又誠摯堅毅的香港故事。──《報導者》記者李易安
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香港歷史是我們缺失了的一塊。過去的傳說和歷史,感覺也相當遙遠陌生。直至經歷徹底改變香港命運的二○一九年後,這片土地的人才開始尋找屬於他們的過去。從盧亭傳說、九龍皇帝、鴉片戰爭、英屬香港、中英談判及一國兩制,拉扯到近年的香港政治風暴,作者以自身角度,充滿情感地以近年發生的事穿插著香港的遙遠過去,為沒有根的我們構築了一幅認識香港歷史與宿命的重要拼圖。──seayu,香港作家、《即食歷史》網站負責人
迄今為止,關於這座難以磨滅的城市的最佳作品。它絕對真實、情感真摯,閃耀著政治敘事中罕見的光芒。一首不可多得的輓歌。——自由藝術家 艾未未
極為精采和原創的香港頌歌,充滿異彩和地方特色。就像喬瑟夫.米契爾(Joseph Mitchell)以獨樹一格筆法描繪紐約一樣,林慕蓮筆下的香港,十幾年後依然會繼續被傳閱,成為一幅不可磨滅的肖像。——歐逸文,《野心時代》作者,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我愛死這本書了。我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但每翻開一頁都會得到新的啟示。林慕蓮深刻地探索香港的身分認同,令人耳目一新,別具一格。——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及《吃佛》作者
林慕蓮的書我讀得很慢,因為回憶不斷纏繞著我,悲傷讓我止步不前。她考古挖掘著正在消逝的當下,敘說著迷人又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隱藏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以及香港獨特的文化和意識許諾的未來,即使世界上最強大的獨裁政權正在努力抹去它。——白傑明(Geremie Barmé),《中國遺產季刊》(China Heritage)主編
林慕蓮堅持不懈的探問,推動了這本充滿活力與愛意的書。她意識到,香港接下來需要的不僅僅是堅毅的勇氣,更需要有意識的想像力。——《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本書)呈現了香港人的無比韌性……展現了活力、動盪、試圖抹煞,以及人民的抵抗。——《Shondaland》
該書顛覆了對香港歷史的既定觀點,並以引人入勝、詳盡研究的紀錄,敘說了香港長年以來追求主權的鬥爭。——《紐約時報書評》
《香港不屈》來的正是時候,它深入挖掘這個地區的歷史,清楚描繪了這裡的發展軌跡。林慕蓮巧妙地穿梭各個時代,一路寫到了當今時刻,並且在書頁中捕捉到香港的靈魂。——《新聞週刊》
(本書)巧妙地藉著一個有點瘋狂的書法家曾灶財的故事,探討了香港被抹去的歷史……林的書帶有一種失落,卻又同時懷抱希望,希望香港未來能夠重生。——《紐約書評》
絕讚的書……絕佳的切入點,觸及了歷史、神話、行動主義,以及將一個地方稱之為家的意義……林慕蓮的作品此刻讓人特別切身有感。——紐約公共電台廣播節目《On the Media》
優美且來得及時……(林慕蓮)填補了有關香港的書籍中一直缺失的空白:以香港人自身的角度,講述這座城市長久以來的抗爭歷史。——《Commonweal Magazine》
林慕蓮帶領讀者走上香港街頭,來一場親密且如夢一般的旅程。她讓這座活力滿滿、複雜又富有多重文化底蘊的城市的層次顯露出來。……她將那些真實的和虛構的、被認可的和保存下來的,被抹去又重新發現的不同的歷史和敘事交織在一起,挑戰了官方的、國家強加的敘事。——文學網站《LitHub》
林慕蓮以報導和回憶錄的方式描繪了她的故鄉香港的過去和現在……展示了她的城市和其市民鼓舞人心、複雜又叛逆的歷史。——線上文學雜誌《The Millions》
令人著
港英政府?中共政權?還是每位「真係好撚鍾意香港」的人們?
讓中國懼怕的事物,就是記憶的力量,
我們必須想辦法不斷記得,
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城市所發生的一切……
★《紐約時報》2022年度選書
★《重返天安門》作者林慕蓮最新力作
★ 全球獨家唯一中文版作者新序
「 我在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關心的其實不是現在,而是過去。我想要重塑香港的歷史,讓香港人自己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繼續由殖民統治者代替他們敘述。當時我並沒有料到,中國共產黨會如此迅速地試圖改寫現在,它不僅強行改變視角,甚至還扭曲焦點。中共這些作為讓人迷失方向,我在這本書記錄下來的每一個當下時刻,反客為主成了重中之重。」──林慕蓮,中文版序
對英國政府而言,香港是一張沒有歷史、沒有過往的白紙,英國前首相巴麥尊子爵說它是塊「荒蕪的礁岩」,前港英總督寶靈爵士說它是「亂源的溫床」,柴契爾夫人認為香港只是牌桌上的籌碼。對中國政府而言,香港是中國自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近百年國家恥辱的根源,1997年回歸祖國是歷史時勢,沒有討論的空間,也沒有改變的可能。在這其中,香港人都沒有置喙的餘地,如同鄧小平所說的:「中英的談判會由中國和英國解決……過去所謂三腳凳(中英港),沒有三腳,只有兩腳(中英)。」
當2019年反送中運動在香港風起雲湧、鎮壓不斷升級時,本書作者、長年報導書寫中國議題的林慕蓮,開始深入研究香港歷史文獻,卻發現香港人在港英政府、中共政權的統治下,是如此缺乏自我的身分認同,歷史記憶是如此殘缺不全,遭到竄改,「我們是誰?我們正在捍衛的是什麼?然後我們開始討論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最終,林慕蓮試圖要脫離官方定義,不管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的歷史框架,她想為香港書寫一部歷史,一部由香港人自己來詮釋的歷史。
而這一切的起頭,將由一位有人說他是街頭藝術家,有人說他是書法家,更有人說他是瘋子的「九龍皇帝」曾灶財開始談起。曾灶財宣稱自己是土地的主人,香港的國王,用他手中的筆跟墨,五十年來孜孜不倦地「宣示主權」。九龍皇帝如同一個象徵,當年用肉身占領街頭的香港人,試圖奪回自己的歷史和記憶的香港人,在海外持續挑戰中共管控的香港人,接下來還需要更多決絕的毅力跟反抗的意志。
專文推薦
梁嘉麗│《光傳媒》總編輯
徐承恩│香港作家、《未竟的快樂時代》作者
共同推薦
矢板明夫│記者、作家
艾未未│藝術家、文化社會評論家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易安│《報導者》記者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沈旭暉│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專任副教授
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吃佛》作者
阿潑│記者、作家
陳映妤│獨立記者
歐逸文│《野心時代》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seayu│香港作家、《即食歷史》網站負責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讀林慕蓮的書稿時,像是跟著她的追索,認識了香港的前世今生。中、英混血的她,在港度過童年和部分成年歲月,她抱著專業的記者視角,寫出了一本極度有批判性、嚴厲檢視自己母國(包括英國與中國)統治政權的書。她認真地從英國國家檔案館到中國版的教科書裡,抽絲剝繭地告訴我們兩方政權是如何想抹除香港。但她又不只是一名記者,她擺脫所謂的客觀敍事,從過往參與的社會活動與移交前後的香港,尋找那些從香港本土長出的認同與定位,她企圖讓香港人說香港事,包括自己的香港故事。在黑暗全面壟罩香港的時刻,林慕蓮的文字透著對香港巨大的眷戀和認同,捲起許多香港未被充分認識的重要面向。是啊,我吔真係好撚鍾意香港。希望對於香港的書寫能一棒接一棒,讓文字的力量克服人們心中的恐懼與幽暗。──《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林慕蓮是個中英混血兒,跟香港一樣;在香港成長的她,以新聞記者的身分見證了香港的變化,如今則回頭重述了一個多層次的香港故事,從亦顛亦狂的九龍皇帝開始談塗鴉書寫,談土地,談主權,無論她的筆如何悠然來回古今,都能扣回九龍皇帝,也能關照反送中運動的一切。原來九龍皇帝為信念而行動,就是香港人。這是一本從人物到文字都很精采,從個人到社會乃至歷史的書寫編織都很細密的作品,一如我記憶中香港的豐盈活力。唯閱讀時,有時撫心,偶爾嘆息。──作家 阿潑
資深記者林慕蓮在香港的成長背景,以及她在一個華人父親和英國母親的家庭下長大的獨特經歷,像是條引針,鮮活地織出了香港在主權移交的以前與以後。她把那些看似無聊的歷史事件,加上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史料與傳說,證明了香港人身上留下的獨立、反叛、不安於事的性格,也找回那些時刻該屬於香港卻被遺忘、被歸屬的聲音與文字。二○一九年六月,她帶著孩子在抗爭場上,親眼目睹這座城市如何以令人心痛的方式墜落,多元的顏色被抹殺了,能自由高喊的口號被禁了,曾經的希望好似都成了幻夢。但她的文字不只讓讀者感覺得到痛,也帶我們看見,香港人如何在壓迫之下,仍不屈地用個體行動,讓那些被抹去的記憶,再次立體鮮明起來,讓他們對自由與身分的認同,在催淚瓦斯的煙霧散去之後,仍繼續開花。這本書本身就是對遺忘的反抗,對當權者粗暴改寫香港歷史的反抗。她是記錄者,也是參與者。她袒露自己在這兩者角色之間的搖擺、自我懷疑,也讓整本書讀起來更真摯動人。──獨立記者 陳映妤
由林慕蓮來書寫香港,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或許再適切不過,畢竟她和香港一樣,都是「中英混血」。這本書揉合了作者的個人記憶、時事脈動和歷史敘事,卻以一位叫作「九龍皇帝」的塗鴉客貫串全文,每個章節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切入角度和元素,層層疊疊卻流暢縝密,是部讓人耳目一新又誠摯堅毅的香港故事。──《報導者》記者李易安
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香港歷史是我們缺失了的一塊。過去的傳說和歷史,感覺也相當遙遠陌生。直至經歷徹底改變香港命運的二○一九年後,這片土地的人才開始尋找屬於他們的過去。從盧亭傳說、九龍皇帝、鴉片戰爭、英屬香港、中英談判及一國兩制,拉扯到近年的香港政治風暴,作者以自身角度,充滿情感地以近年發生的事穿插著香港的遙遠過去,為沒有根的我們構築了一幅認識香港歷史與宿命的重要拼圖。──seayu,香港作家、《即食歷史》網站負責人
迄今為止,關於這座難以磨滅的城市的最佳作品。它絕對真實、情感真摯,閃耀著政治敘事中罕見的光芒。一首不可多得的輓歌。——自由藝術家 艾未未
極為精采和原創的香港頌歌,充滿異彩和地方特色。就像喬瑟夫.米契爾(Joseph Mitchell)以獨樹一格筆法描繪紐約一樣,林慕蓮筆下的香港,十幾年後依然會繼續被傳閱,成為一幅不可磨滅的肖像。——歐逸文,《野心時代》作者,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我愛死這本書了。我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但每翻開一頁都會得到新的啟示。林慕蓮深刻地探索香港的身分認同,令人耳目一新,別具一格。——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及《吃佛》作者
林慕蓮的書我讀得很慢,因為回憶不斷纏繞著我,悲傷讓我止步不前。她考古挖掘著正在消逝的當下,敘說著迷人又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隱藏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以及香港獨特的文化和意識許諾的未來,即使世界上最強大的獨裁政權正在努力抹去它。——白傑明(Geremie Barmé),《中國遺產季刊》(China Heritage)主編
林慕蓮堅持不懈的探問,推動了這本充滿活力與愛意的書。她意識到,香港接下來需要的不僅僅是堅毅的勇氣,更需要有意識的想像力。——《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本書)呈現了香港人的無比韌性……展現了活力、動盪、試圖抹煞,以及人民的抵抗。——《Shondaland》
該書顛覆了對香港歷史的既定觀點,並以引人入勝、詳盡研究的紀錄,敘說了香港長年以來追求主權的鬥爭。——《紐約時報書評》
《香港不屈》來的正是時候,它深入挖掘這個地區的歷史,清楚描繪了這裡的發展軌跡。林慕蓮巧妙地穿梭各個時代,一路寫到了當今時刻,並且在書頁中捕捉到香港的靈魂。——《新聞週刊》
(本書)巧妙地藉著一個有點瘋狂的書法家曾灶財的故事,探討了香港被抹去的歷史……林的書帶有一種失落,卻又同時懷抱希望,希望香港未來能夠重生。——《紐約書評》
絕讚的書……絕佳的切入點,觸及了歷史、神話、行動主義,以及將一個地方稱之為家的意義……林慕蓮的作品此刻讓人特別切身有感。——紐約公共電台廣播節目《On the Media》
優美且來得及時……(林慕蓮)填補了有關香港的書籍中一直缺失的空白:以香港人自身的角度,講述這座城市長久以來的抗爭歷史。——《Commonweal Magazine》
林慕蓮帶領讀者走上香港街頭,來一場親密且如夢一般的旅程。她讓這座活力滿滿、複雜又富有多重文化底蘊的城市的層次顯露出來。……她將那些真實的和虛構的、被認可的和保存下來的,被抹去又重新發現的不同的歷史和敘事交織在一起,挑戰了官方的、國家強加的敘事。——文學網站《LitHub》
林慕蓮以報導和回憶錄的方式描繪了她的故鄉香港的過去和現在……展示了她的城市和其市民鼓舞人心、複雜又叛逆的歷史。——線上文學雜誌《The Millions》
令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