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本土佛教與宮廟信仰逐漸發展,對社會具有穩定的作用。
日治時期,畢業於東京法政大學工業學校建築科的台灣客家人謝潤德,返台後結識諸多佛教大德,開始參與佛教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設計寺廟建築。本論文以謝潤德為觀察點,梳理其生平信仰及寺廟建築設計,結合書面文獻與田野調查,探索謝潤德寺廟建築設計裡的人文脈絡,為宗教史研究與記錄打開新的視野。
謝智光
1983年生,台灣台中人。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今成文教基金會秘書。因祖父母、父母的因緣,長年親近台中市佛教蓮社、蓮因寺、蓮音學苑,以淨土念佛法門為依歸。碩士班期間,就讀台中蓮社第十三期論語班,論文以研究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要》為題;博士論文以祖父謝潤德居士為研究對象,探討謝潤德於1960至1987年間在台灣建築設計的三十六所寺廟之人文互動。長期關注:佛教死亡書寫、論語學、佛教文學、台灣寺廟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