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圖書十大分類 > 400 應用科學類 > 494 企業管理 > ESG杜拉克
ESG杜拉克
ESG杜拉克
作者: 佘日新
出版社博雅出版
出版日期:2023-11-13
語言:中文
ISBN:9786269766154
裝訂:軟精裝
定價32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當經濟效益並非企業唯一的責任時,如何能取得兼容優勢,世界經濟論壇的創辦人Klaus Schwab 教授所倡議的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與當紅的ESG 如出一轍地採取了兼容的路線,並強調平衡。但,創造與分配的效率如何提升,依舊有賴匍匐前行與驗證的模糊路徑。傳統經濟學的生產要素提升生產力,可能有賴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否則善意不足以支撐善盡社會責任的情懷,善意恐流於想像,解決不了當前盤根錯節的重大問題。彼得.杜拉克經典詮釋:管理是「提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遂成為一股清流,激發傳統生產要素創造價值的關鍵

2009年11月,我們紀念彼得.杜拉克的100歲生日,那是資本主義走到窮途末路所引發金融海嘯的隔年。十四年過去了,情勢並未好轉,一個以巨變、混亂和重新定位為特徵的時期似乎才剛揭開序幕。杜拉克思想的穿透力令人讚嘆!現在的時髦名詞是去XX(de-XX)、再XX(re-XX,包括韌性Resilience)和焚燒的地球,但如果追溯彼得.杜拉克數十年的書寫與教學,這些風口浪尖的發展根據杜拉克的銳利觀點檢視,並非什麼時髦的玩意兒,更是很容易推論的結果。關鍵在於,我們面對當代盤根錯節的環境,如何從他老人家的智慧中學習觀察與詮釋的方法。

杜拉克從未自稱「管理大師」,只是在企業管理、社會制度、生態環境、國家體制等擴散影響的軌跡中,資本主義所驅動的企業實踐脫穎而出,因而,受到商管思潮的眾星拱月,讓他老人家在其他領域沒有獲得可匹配的光環。事實上,杜拉克最喜歡的稱謂是「旁觀者」與「社會生態學家」,後者引證了那些吹捧虛飾、潮流帶風向的E與S倡議者,前者則以其令人匪夷所思的冷靜邏輯,不斷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當下,尋覓他G的先見。筆者一面沿著杜拉克原著拾級而上之際,一面對其前瞻的思維洞見對當前局勢的解釋力拍案叫絕,因而催生了本書的架構。《ESG杜拉克》並非運用穿越與拼貼的技法重現大師的思想,而是企圖以一介學徒之姿,爬梳杜拉克思想,並以古鑑今試圖為業者的突圍做出一點貢獻。

在環境方面,杜拉克認為企業應該以創造客戶價值為目標,而不是追求短期利潤。他認為,企業必須考慮到的不僅是當下,而且是未來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要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考慮長期貢獻,而不只是圖利於短期。對照當前資本主義的重大瑕疵所引發的不均問題,這也包括了犧牲環境與生態的保護,所造成伊于胡底的沉淪:從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氣候危機(Climate Emergency)到氣候災難(Climate Disaster),1.5℃或2℃的威脅已從提醒化為日常,成為這一波再全球化結構調整中唯一持續發威的趨勢。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實踐》(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中,杜拉克認為企業對自然的掠奪性開採對社會和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並強調企業應該負起責任來保護生態環境。在1993年出版的《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的經典著作中,杜拉克認為過度的經濟增長消耗了人類自然資源,增加了污染和生態災難等負面後果,因此,他呼籲企業應當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問題,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亦納入生態因素的考量。工業化的短視近利,將環境與生態成本外部化所遺留下來的難解困境,仍賴全世界各界領袖放長思考的時間尺度以為因應,但當前追求速效的時代領袖聽得進去杜拉克的諍言並積極做出回應?

在社會方面,他還提到了企業必須在整個社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並關注社會福祉。杜拉克在他的著作中開時代之先河、強調企業社會責任,認為企業應該是社會的夥伴而不只是生產者和商人。杜拉克的觀點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主張背道而馳,但傅利曼主張講究利潤極大化的經濟理論所忽略的社會責任,而杜拉克早在1950年出版的_e New Society一書中提出了企業應該扮演多重角色,除了商業角色外,社會角色和生態角色均須平衡。在社會層面,他認為企業應該滿足多方面的利害關係人(如員工、股東、客戶和社區)。採自杜拉克觀點,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Klaus Schwab教授所倡議的「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近年來逐漸受重視成為主流,企業永續經營必須多元關注各利害關係人(包括E與S)的利益,實現互惠共利多贏,呼應杜拉克當年的真知灼見。

在宏觀治理的層面,全球極右翼思想近年來所導致的社會分化,在不均的背景襯托下,形成了對作為當代社會基石的民主制度構成嚴峻的衝擊。杜拉克早在80年前就預言經濟發展的終點並非民主化,反而可能導致「極權」的興起。而且極權政治導致的經濟衰退不只不會激發民眾革命,反而有可能極權統治更加穩固。所有制度都有其背景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經年累月的實踐難免需要持續優化,但目前漸進式的制度創新似乎已難以為繼,取而代之的激進式制度創新有可能造成全球秩序的全面瓦解。全球地緣政治風險的攀升,使得美中博弈也改弦易轍,從De-Coupling(脫鉤)美化包裝為De-risking(去風險化),但修辭的優美難掩實務操作上的左支右絀,以制度之爭為名的大國博弈依舊是宏觀治理的未爆彈,波及的是各國目前所有內政與外交上的困境。

在微觀治理的層面,企業在金融海嘯、新冠疫情與烏俄戰爭的衝擊下,企業面對變局開始追求數位轉型、脫碳轉型與韌性供應鏈轉型,以回應燃燒的地球、科技衝擊與全球在地化的新格局。面對即將在2026年開徵的歐盟碳關稅,台灣產業無不積極備戰,但碳管理人才的匱乏嚴重阻礙企業的進程,受創最深的當屬中小企業。而微觀治理的挑戰也受到宏觀治理的政策桎梏,全球能源的脆弱程度在烏俄戰爭之後一覽無遺,新科技的不斷突破仍待商業效益推升其產業與社會影響力,尚不

足以因應這一波的能源危機。杜拉克經典名著《創新與創業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今日已成為企業突圍的圭臬,薄薄一本書的內容談的都是今日最需要解決的課題。我們似乎都知道了,但做到了嗎?延伸的問題是「賺到了嗎?」。當提及「賺」的時候,杜拉克想的應該和于右任老先生「計利當計天下利」墨寶如出一轍:當分析單位的我是大我、利是大利時,利潤就不再應該淪為被仇富的對象,而是當代最潮的包容(Inclusiveness)框架。

身處這個巨變的時代,未來的能見度非常低。當全球引領企盼各領域Radical Innovation所開創的新局,與其追逐時尚,不如回到根本(Back to Basics為Radical拉丁原文的意義)尋找突圍的蹊徑,也找到不致出現少時就不見了的起伏,穩健地邁向可持續的未來。閱讀經典、挖掘智慧、提出解方、乘風破浪是本書的原意,與各位讀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