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有拍下來,沒有其他。」——林國彰
★獲獎紀實攝影師林國彰,首部個人攝影作品集。
★結合「街頭攝影」、「城市攝影」與「地景攝影」三種攝影主題。
★耐心守候、反覆前往,拍攝十年,呈現影像的臺北城歷史、臺北人故事。
★你想像不到的手機攝影境界,拍出你見過又彷彿從未見過的臺北。
★大開本精裝,雙色印刷,中英對照,書末收錄攝影師之拍攝手簡及地點google map。
「臺北。既近實遠。一座患了健忘症的城市。
道。人停十字路口。觀察。思考。抉擇。
手機攝影臺北道。過去不在。現在在。未來未來。」
★★硬派街頭攝影,老派記者感性——
磨劍十年,紀實攝影家林國彰鏡頭下的臺北・道★★
1987年WPP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日常生活類金眼獎、
2004年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家大獎、
2005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得主林國彰
——累積50年功力、耗費10年心血之作。
從2014拍到2023,從iPhone 4拍到iPhone 11,
102張照片構築出充滿故事和詩意的影像臺北城/臺北人。
歷史的遺跡,時空的錯置,都逃不出他的攝影眼。
「臺北,是一座地理和歷史患了健忘症的城市。」
資深紀實攝影師林國彰,曾長期任職《中國時報》擔任攝影記者,工作之餘仍以自己休假時間長期進行個人專題攝影創作。他拍中國涼山彝族的「被麻風烙印的小孩」系列照片,曾在2004年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獲大獎、也入選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後與張平宜合作出版的《悲歡樂生》一書,則成為紀錄臺灣痲瘋病醫療史之重要資料。退休後林國彰儘管低調,對攝影的熱情未有一日稍歇,創作不懈。
本書緣起於林國彰受邀參與2014年臺北建城130週年《手機・當下・臺北》凝眸歲月展覽,後作為專題長期拍攝。他以「臺北古道考」攝影專題,紀實清代、日治與民國三個政權在臺北城内的地景現貌。之後跨城過界,主題擴大為「臺北道」,腳程踏遍臺北街路,觀看城内外的日常生活、人文風景,以及有名或無名的地標、來來往往或駐足的男女老少及動物植物們……記錄臺北城累積壓縮百餘年的變遷痕跡,聚焦成内心與空間的假合印象。
許多我們熟悉的街頭,在林國彰奇異的相片構圖中卻呈現另一種迥然不同的風景,或突梯或趣味,小小一張方形照片中經常放滿了各種有意思的符碼。而有更多是即使你是老臺北也不知道的臺北角落,跟著林國彰的攝影眼,走逛臺北彷彿穿越時空、去了異境,莫名熟稔卻又無比新鮮,對照書末的拍攝地點,往往令人大吃一驚——原來是在這裡拍的!
《臺北道》以北門為始,以北門為終。自2014年起開始拍攝至今不綴。前後紀錄逾十年,累積近六萬餘張照片。反覆琢磨經年,隨著照片的累積和手機的升級,前前後後編排了近二十個版本,最終挑選102張集結成這本攝影書。《臺北道》計畫的初始,林國彰就決定要用iPhone手機結合攝影app軟體拍攝,取其機動、隱匿、隨手拍,一種不確定成功與否的挑戰,也顛覆一般人對手機攝影及資深攝影師的印象。然而翻閱本書,細細端倪每張作品的構圖與光影,會驚訝於相片本身毫不因拍攝器材的轉換而減損其魅力和深度。若非事先告知,一般人看到照片很難相信這些都出自手機攝影。換言之,本書也再次證明「攝影師之眼」和「決定性瞬間」絲毫不受器材影響。
「臺北城。今日看不見城。
看見的是江山易代之際。後殖民者拆毀城牆。
顛覆地景。錯置街道。」
在林國彰的敏銳的歷史意識下,他踏過的一步一步間,我們得以看見的是埋藏在看似「日常」的「地景」背後的歷史幽靈。從《臺北道》書末攝影師的短文中就能明暸:「清代臺北城牆早夷平為路。成為今天的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與中山南路。這四條道路圍起的區域。就是 一八八四年的臺北城原址。一八九五年日本攻占臺北。一九〇四年拆城牆。只剩北門尚存原貌。西門消失。 其他三座城門。經改造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城樓。建築原貌磨滅。偽地景製造偽歷史。偽歷史陷真實於不義。」
或許可以說,《臺北道》攝影計畫就是一個斷崖嘗試。一條路,一個地景,一個人踏遍千路出來的道。是一種創作者在首次拿起相機五十多年後,沉潛於日常生活和陪伴家人,專注看向身旁四周的修行之道。「今日拍攝臺北地景現貌。紀實一個歷史與地理的交界處。一個時間與空間的接觸帶。 觀測那時那地那事。天地人與乎街路更迭。不確定的場景。不時檢視差異。一再重複探訪。」
「敘事者說故事。非敘事者斷章取義。
省略性敘事。讓過往事件揭露他的多義。從而賦予照片對社會的發言權。」
「臺北道」專題拍攝過程中,林國彰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之邀,自2018年起以「照片+短文」的形式,每月一次在報紙刊載。攝影家因此除了影像作品之外,也難得累積書寫了大量短文手簡。用句號間隔的短文有詩意古風,有時梳理了被攝地點的歷史地底背景,有時隨筆寫下臺灣其時的政經局勢,有時則反映出作者大量龐雜的閱讀和思緒。
熟悉的「臺北道」,在林國彰的鏡頭下,巧妙的布置或許昭示了某一種現代性,以及時代巨輪所留下切割痕跡。透過林國彰的紀實之眼,一次次重新回訪,我們也得以洗刷腦中對「臺北」的固有印象,重新張開眼,好好觀看這個城市。
本書無論對於臺北城市紀錄、臺灣史、臺灣攝影史,或是紀實攝影愛好者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一本攝影集。
專家同行推薦
「國彰是一位安靜的攝影者,近十年的攝影風格卻非常喧嘩、熱鬧、多義且充滿黑色幽默。他將地理(空間)、歷史(時間)、當下(自我)全部解構之後,以手機瞬間重組,造就了亂中有序的林氏風格。在當代藝術狂飆的年代,國彰預示了紀實攝影仍有無限的可能性⋯⋯」——林伯樑(攝影家)
「《臺北道》是一本將城市剖面切成正方形的影像集,儘管聽覺無法觸及,但視覺卻是另一種強有力的感知方式。 透過捕捉街道上的喧囂或寂靜,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使讀者能夠沉浸在城市的魅力之中。 透過創造性的視覺象徵,描繪出聽覺無法感知的城市景象。」——劉振祥(攝影家)
「混亂不明、怪異入鏡,以及強烈的黑白視覺風格,似乎是《臺北道》給人的第一眼感受。但隨之會讓人發出『啊!這就是本格派街頭攝影』的感嘆。每張照片看似不經意的隨手快照、甚至像拍壞的照片,仔細閱讀卻能發現每一個定格之中都巧妙壓縮了各種符碼:街道、建築物、人物、銅像、招牌路標、交通工具等,恣意交錯。有幾張令人發噱的意外穿鏡,有些則像是攝影師亂入他人儀式,這類符號的碰撞可能為疲乏的景色製造活潑,也可能為人們對城市的日趨麻痺注入了陌生化與新鮮感。」——陳佳琦(攝影研究者)
以及,沈昭良(華梵大學攝影與VR系教授)———推薦。
★獲獎紀實攝影師林國彰,首部個人攝影作品集。
★結合「街頭攝影」、「城市攝影」與「地景攝影」三種攝影主題。
★耐心守候、反覆前往,拍攝十年,呈現影像的臺北城歷史、臺北人故事。
★你想像不到的手機攝影境界,拍出你見過又彷彿從未見過的臺北。
★大開本精裝,雙色印刷,中英對照,書末收錄攝影師之拍攝手簡及地點google map。
「臺北。既近實遠。一座患了健忘症的城市。
道。人停十字路口。觀察。思考。抉擇。
手機攝影臺北道。過去不在。現在在。未來未來。」
★★硬派街頭攝影,老派記者感性——
磨劍十年,紀實攝影家林國彰鏡頭下的臺北・道★★
1987年WPP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日常生活類金眼獎、
2004年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家大獎、
2005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得主林國彰
——累積50年功力、耗費10年心血之作。
從2014拍到2023,從iPhone 4拍到iPhone 11,
102張照片構築出充滿故事和詩意的影像臺北城/臺北人。
歷史的遺跡,時空的錯置,都逃不出他的攝影眼。
「臺北,是一座地理和歷史患了健忘症的城市。」
資深紀實攝影師林國彰,曾長期任職《中國時報》擔任攝影記者,工作之餘仍以自己休假時間長期進行個人專題攝影創作。他拍中國涼山彝族的「被麻風烙印的小孩」系列照片,曾在2004年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獲大獎、也入選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後與張平宜合作出版的《悲歡樂生》一書,則成為紀錄臺灣痲瘋病醫療史之重要資料。退休後林國彰儘管低調,對攝影的熱情未有一日稍歇,創作不懈。
本書緣起於林國彰受邀參與2014年臺北建城130週年《手機・當下・臺北》凝眸歲月展覽,後作為專題長期拍攝。他以「臺北古道考」攝影專題,紀實清代、日治與民國三個政權在臺北城内的地景現貌。之後跨城過界,主題擴大為「臺北道」,腳程踏遍臺北街路,觀看城内外的日常生活、人文風景,以及有名或無名的地標、來來往往或駐足的男女老少及動物植物們……記錄臺北城累積壓縮百餘年的變遷痕跡,聚焦成内心與空間的假合印象。
許多我們熟悉的街頭,在林國彰奇異的相片構圖中卻呈現另一種迥然不同的風景,或突梯或趣味,小小一張方形照片中經常放滿了各種有意思的符碼。而有更多是即使你是老臺北也不知道的臺北角落,跟著林國彰的攝影眼,走逛臺北彷彿穿越時空、去了異境,莫名熟稔卻又無比新鮮,對照書末的拍攝地點,往往令人大吃一驚——原來是在這裡拍的!
《臺北道》以北門為始,以北門為終。自2014年起開始拍攝至今不綴。前後紀錄逾十年,累積近六萬餘張照片。反覆琢磨經年,隨著照片的累積和手機的升級,前前後後編排了近二十個版本,最終挑選102張集結成這本攝影書。《臺北道》計畫的初始,林國彰就決定要用iPhone手機結合攝影app軟體拍攝,取其機動、隱匿、隨手拍,一種不確定成功與否的挑戰,也顛覆一般人對手機攝影及資深攝影師的印象。然而翻閱本書,細細端倪每張作品的構圖與光影,會驚訝於相片本身毫不因拍攝器材的轉換而減損其魅力和深度。若非事先告知,一般人看到照片很難相信這些都出自手機攝影。換言之,本書也再次證明「攝影師之眼」和「決定性瞬間」絲毫不受器材影響。
「臺北城。今日看不見城。
看見的是江山易代之際。後殖民者拆毀城牆。
顛覆地景。錯置街道。」
在林國彰的敏銳的歷史意識下,他踏過的一步一步間,我們得以看見的是埋藏在看似「日常」的「地景」背後的歷史幽靈。從《臺北道》書末攝影師的短文中就能明暸:「清代臺北城牆早夷平為路。成為今天的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與中山南路。這四條道路圍起的區域。就是 一八八四年的臺北城原址。一八九五年日本攻占臺北。一九〇四年拆城牆。只剩北門尚存原貌。西門消失。 其他三座城門。經改造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城樓。建築原貌磨滅。偽地景製造偽歷史。偽歷史陷真實於不義。」
或許可以說,《臺北道》攝影計畫就是一個斷崖嘗試。一條路,一個地景,一個人踏遍千路出來的道。是一種創作者在首次拿起相機五十多年後,沉潛於日常生活和陪伴家人,專注看向身旁四周的修行之道。「今日拍攝臺北地景現貌。紀實一個歷史與地理的交界處。一個時間與空間的接觸帶。 觀測那時那地那事。天地人與乎街路更迭。不確定的場景。不時檢視差異。一再重複探訪。」
「敘事者說故事。非敘事者斷章取義。
省略性敘事。讓過往事件揭露他的多義。從而賦予照片對社會的發言權。」
「臺北道」專題拍攝過程中,林國彰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之邀,自2018年起以「照片+短文」的形式,每月一次在報紙刊載。攝影家因此除了影像作品之外,也難得累積書寫了大量短文手簡。用句號間隔的短文有詩意古風,有時梳理了被攝地點的歷史地底背景,有時隨筆寫下臺灣其時的政經局勢,有時則反映出作者大量龐雜的閱讀和思緒。
熟悉的「臺北道」,在林國彰的鏡頭下,巧妙的布置或許昭示了某一種現代性,以及時代巨輪所留下切割痕跡。透過林國彰的紀實之眼,一次次重新回訪,我們也得以洗刷腦中對「臺北」的固有印象,重新張開眼,好好觀看這個城市。
本書無論對於臺北城市紀錄、臺灣史、臺灣攝影史,或是紀實攝影愛好者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一本攝影集。
專家同行推薦
「國彰是一位安靜的攝影者,近十年的攝影風格卻非常喧嘩、熱鬧、多義且充滿黑色幽默。他將地理(空間)、歷史(時間)、當下(自我)全部解構之後,以手機瞬間重組,造就了亂中有序的林氏風格。在當代藝術狂飆的年代,國彰預示了紀實攝影仍有無限的可能性⋯⋯」——林伯樑(攝影家)
「《臺北道》是一本將城市剖面切成正方形的影像集,儘管聽覺無法觸及,但視覺卻是另一種強有力的感知方式。 透過捕捉街道上的喧囂或寂靜,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使讀者能夠沉浸在城市的魅力之中。 透過創造性的視覺象徵,描繪出聽覺無法感知的城市景象。」——劉振祥(攝影家)
「混亂不明、怪異入鏡,以及強烈的黑白視覺風格,似乎是《臺北道》給人的第一眼感受。但隨之會讓人發出『啊!這就是本格派街頭攝影』的感嘆。每張照片看似不經意的隨手快照、甚至像拍壞的照片,仔細閱讀卻能發現每一個定格之中都巧妙壓縮了各種符碼:街道、建築物、人物、銅像、招牌路標、交通工具等,恣意交錯。有幾張令人發噱的意外穿鏡,有些則像是攝影師亂入他人儀式,這類符號的碰撞可能為疲乏的景色製造活潑,也可能為人們對城市的日趨麻痺注入了陌生化與新鮮感。」——陳佳琦(攝影研究者)
以及,沈昭良(華梵大學攝影與VR系教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