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日本霞山會共同出版
歷史研究是以時間為主軸,地理研究是以空間為場域,若將兩者結合,以歷史的向度來詮釋解析這個空間,即以歷史為主軸來研究東亞,其廣度與深度將會擴大許多。
研究「東亞」並不是一個新的課題,但如果把臺、日、韓,再加上中國沿海地區等地域做「近代史」的研究,或許需要有不同的歷史觀與視野,也有別於傳統把東亞界定在後進發展地域的角度研究。這也是「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的系列發端。
本書共兩大篇,共八章,分別由硬體建設,如無線電報系統、鐵道、軌道;軟體經營,如漁業調查、臺灣紅酒、電影、文化資產活化等面向,探討日治時期至現代臺灣的相關產業或技術。隨著日本殖民政策的演變、臺灣整體經濟、產業的發展,以及東亞局勢的變化等環境催化,其技術條件、產業知識、經營策略,如何因應不同的時勢進行調整,遇到何種困難以及解決之道。
台灣史,從荷西時期、清領、日治以迄戰後,都充滿著多族群、多元文化的特質,以及相當濃厚的國際原素。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同為東亞的重要成員,未來必定要面對許多共同課題,需共同研討,進而合作尋求解決之道。
歷史是現代社會的借鏡,讓我們從歷史溫故知新。
歷史研究是以時間為主軸,地理研究是以空間為場域,若將兩者結合,以歷史的向度來詮釋解析這個空間,即以歷史為主軸來研究東亞,其廣度與深度將會擴大許多。
研究「東亞」並不是一個新的課題,但如果把臺、日、韓,再加上中國沿海地區等地域做「近代史」的研究,或許需要有不同的歷史觀與視野,也有別於傳統把東亞界定在後進發展地域的角度研究。這也是「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的系列發端。
本書共兩大篇,共八章,分別由硬體建設,如無線電報系統、鐵道、軌道;軟體經營,如漁業調查、臺灣紅酒、電影、文化資產活化等面向,探討日治時期至現代臺灣的相關產業或技術。隨著日本殖民政策的演變、臺灣整體經濟、產業的發展,以及東亞局勢的變化等環境催化,其技術條件、產業知識、經營策略,如何因應不同的時勢進行調整,遇到何種困難以及解決之道。
台灣史,從荷西時期、清領、日治以迄戰後,都充滿著多族群、多元文化的特質,以及相當濃厚的國際原素。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同為東亞的重要成員,未來必定要面對許多共同課題,需共同研討,進而合作尋求解決之道。
歷史是現代社會的借鏡,讓我們從歷史溫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