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在這一曲的吟唱中,
這些高門大院、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山石花草,
也成為遺蹟,成為過去社會的生活記憶。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價值?有人說,如果把秦始皇陵地宮打開,讓遊客去參觀,一年的旅遊收入就會高達二十五億元人民幣。可見,不算秦始皇陵本身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可能從其內發掘出的珍玩珠寶,單其旅遊價值就足以令人心動。可是,我們應該輕易拂去覆蓋在地宮上的泥土嗎?我們有能力拂去覆蓋在地宮上的泥土嗎?秦始皇陵不僅僅是個陵墓,它更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它的意義,從揭開的一角就可以斷定,已經遠遠超過了金字塔。
秦始皇陵,讓人不僅想起一段段動人的傳說,還有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王朝,書同文、車同軌的開端,殘忍的焚書坑儒,以及陣前倒戈的深遠啟示。
▶太乙高樓燈似晝,未央前殿月移輪——圓明園
圓明園內還藏有大量世人難以想像的奇珍異寶。也正是這些讓人垂涎的珍寶,為它後來的毀滅埋下了伏筆。法國的大文豪雨果就曾這樣評價圓明園:「即使把中國所有博物館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富麗堂皇的外表,巧奪天工的風景布局,無法想像的珍藏,從外到內,都讓這個園林充滿著誘惑。它的這種誘惑力,終於在清朝國力不支的窘境中,為其帶來被蹂躪、踐踏和毀滅的命運。
▶石闕三千一百座,佛光萬丈法無邊——龍門石窟
宋代大學者邵雍曾在《十九日歸洛城路游龍門》寫道:「伊川往復過龍山,每過龍山意且閒。」對於龍門壯觀的石窟與佛像,唐朝詩人韋應物在《龍門遊眺》中也有如下的描述:「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面對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今人在一首名為《題龍門石窟》的詩中讚曰:「青龍曲隱白雲間,伊水蜿蜒繞膝前。石闕三千一百座,佛光萬丈法無邊。」
人們來到龍門石窟,膜拜過宣講著前世、今生、來世的釋迦大佛,喧囂、功利的心似乎突然間參透了生命的真諦。於是,千斤巨石從心頭滾落,也有了「每過龍山意且閒」的心境。
▶白鹿無言思故主,古松有色朗新聲——白鹿洞書院
歷經千年的學府,為古代書院教育建立標的的白鹿洞書院,歷來都不乏歌詠之作。唐代詩人王貞白就有《白鹿洞二首》,其一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於此可見,王貞白到了白鹿洞,所想到的就是讀書、惜時。宋朝詩人項安世也有《白鹿洞書堂》一詩,其云:「山人居白鹿,書洞有遺蹟。為世作星鳳,真堪慰泉石。」在此,項安世直稱白鹿洞書院為世上的稀世之珍——景星和鳳凰。
本書特色
人文遺跡,即有人類的智慧和意識活動參與其中的遺跡,它是遺跡本身與其所承載的傳說、意蘊、精神等的綜合體,是祖先在漫長的歷史中留下的蹤跡和身影。無論是陵墓、庭院、神祠,還是工事、樓閣、書院,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氣息,承載著先人的智慧和理想,構成了古今文化的一種尺標。
在這一曲的吟唱中,
這些高門大院、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山石花草,
也成為遺蹟,成為過去社會的生活記憶。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價值?有人說,如果把秦始皇陵地宮打開,讓遊客去參觀,一年的旅遊收入就會高達二十五億元人民幣。可見,不算秦始皇陵本身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可能從其內發掘出的珍玩珠寶,單其旅遊價值就足以令人心動。可是,我們應該輕易拂去覆蓋在地宮上的泥土嗎?我們有能力拂去覆蓋在地宮上的泥土嗎?秦始皇陵不僅僅是個陵墓,它更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它的意義,從揭開的一角就可以斷定,已經遠遠超過了金字塔。
秦始皇陵,讓人不僅想起一段段動人的傳說,還有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王朝,書同文、車同軌的開端,殘忍的焚書坑儒,以及陣前倒戈的深遠啟示。
▶太乙高樓燈似晝,未央前殿月移輪——圓明園
圓明園內還藏有大量世人難以想像的奇珍異寶。也正是這些讓人垂涎的珍寶,為它後來的毀滅埋下了伏筆。法國的大文豪雨果就曾這樣評價圓明園:「即使把中國所有博物館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富麗堂皇的外表,巧奪天工的風景布局,無法想像的珍藏,從外到內,都讓這個園林充滿著誘惑。它的這種誘惑力,終於在清朝國力不支的窘境中,為其帶來被蹂躪、踐踏和毀滅的命運。
▶石闕三千一百座,佛光萬丈法無邊——龍門石窟
宋代大學者邵雍曾在《十九日歸洛城路游龍門》寫道:「伊川往復過龍山,每過龍山意且閒。」對於龍門壯觀的石窟與佛像,唐朝詩人韋應物在《龍門遊眺》中也有如下的描述:「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面對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今人在一首名為《題龍門石窟》的詩中讚曰:「青龍曲隱白雲間,伊水蜿蜒繞膝前。石闕三千一百座,佛光萬丈法無邊。」
人們來到龍門石窟,膜拜過宣講著前世、今生、來世的釋迦大佛,喧囂、功利的心似乎突然間參透了生命的真諦。於是,千斤巨石從心頭滾落,也有了「每過龍山意且閒」的心境。
▶白鹿無言思故主,古松有色朗新聲——白鹿洞書院
歷經千年的學府,為古代書院教育建立標的的白鹿洞書院,歷來都不乏歌詠之作。唐代詩人王貞白就有《白鹿洞二首》,其一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於此可見,王貞白到了白鹿洞,所想到的就是讀書、惜時。宋朝詩人項安世也有《白鹿洞書堂》一詩,其云:「山人居白鹿,書洞有遺蹟。為世作星鳳,真堪慰泉石。」在此,項安世直稱白鹿洞書院為世上的稀世之珍——景星和鳳凰。
本書特色
人文遺跡,即有人類的智慧和意識活動參與其中的遺跡,它是遺跡本身與其所承載的傳說、意蘊、精神等的綜合體,是祖先在漫長的歷史中留下的蹤跡和身影。無論是陵墓、庭院、神祠,還是工事、樓閣、書院,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氣息,承載著先人的智慧和理想,構成了古今文化的一種尺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