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馮品佳教授譯寫三十年前所完成的博士論文而成,聚焦女性成長小說及美國族裔女性小說家,以著名女作家摩里森(Toni Morrison)及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作品為著眼點,探索美國弱勢族裔女性作家如何透過書寫成長小說,以文本建構身分認同,表達弱勢族裔女性遭遇的成長困境,說明她們身處的社會如何充斥著種族、階級,和性向/性別壓迫,而這些入世族裔女性如何在社會夾縫中求取成長發展之可能。誠如李有成教授在本書序中所言:「《美國族裔女性成長小說》論述傳統成長小說的文類成規之餘,一方面突出族裔女性作家的貢獻,另一方面則刻意援引第二波女性主義的強力介入。這兩方面的合縱連橫,為成長小說注入全新的元素,顛覆了長期以來視成長小說為西方白人中產階級男性的文學實踐的刻板印象。《美國族裔女性成長小說》以互文關係論證兩位女性小說家作品的歸屬情境,同時又自不同作品中歸納出兩位小說家之間的差異〔……〕書中關懷的議題與其理論及方法,對臺灣文學乃至於其他地區華文文學的研究而言,無疑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本書為馮品佳教授譯寫三十年前所完成的博士論文而成,聚焦女性成長小說及美國族裔女性小說家,以著名女作家摩里森(Toni Morrison)及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作品為著眼點,探索美國弱勢族裔女性作家如何透過書寫成長小說,以文本建構身分認同,表達弱勢族裔女性遭遇的成長困境,說明她們身處的社會如何充斥著種族、階級,和性向/性別壓迫,而這些入世族裔女性如何在社會夾縫中求取成長發展之可能。誠如李有成教授在本書序中所言:「《美國族裔女性成長小說》論述傳統成長小說的文類成規之餘,一方面突出族裔女性作家的貢獻,另一方面則刻意援引第二波女性主義的強力介入。這兩方面的合縱連橫,為成長小說注入全新的元素,顛覆了長期以來視成長小說為西方白人中產階級男性的文學實踐的刻板印象。《美國族裔女性成長小說》以互文關係論證兩位女性小說家作品的歸屬情境,同時又自不同作品中歸納出兩位小說家之間的差異〔……〕書中關懷的議題與其理論及方法,對臺灣文學乃至於其他地區華文文學的研究而言,無疑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