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依主題與研究方向劃分為四輯十八章,二十五萬字。四輯定為「哲學文本的詩學化進程」、「符號與詩學:泛符號詩學芻議」、「詩史、詩辯與詩藝」、「跨文本詩學的實踐」。就具體內容而言,筆者聚焦於「現代」詩學文本的各個面向與層次。走出西方,回顧中國上古、中古詩學和近世詩話文獻,發掘其間蘊藏的跨文本現象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張漢良
1945年生,祖籍山東臨清,生於貴州貴陽。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後研究。曾任《中外文學》月刊主編、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並先後任美國馬開大學外文系、捷克查理士大學東亞研究所、希臘雅典大學哲學院、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文系、語言學系客座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外文系名譽教授。曾獲中興文藝獎。
專研符號學、語言哲學、文學理論,著作有《現代詩論衡》(1977)、《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1986)、《文學的迷思》(1990)、《符號學與詮釋學》(2000)、《文學的邊界》(2011)、《符號與言談》(2013)、《符號與修辭》(2018),中、外文學術論文200餘篇;編著有《現代詩導讀》(1979)、Concepts of Literary Theory East and West(1990)、《方法:文學的路》(2000)、Traditions of Controversy(2007)、《符號與記憶》(2015)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