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聖銘,又名郭節述,是一位外交官,1944年底調派駐美國紐奧良擔任副領事。
本書約略寫就於1950年,是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動盪局勢的所見所思。
國民政府在對日抗戰中後期,曾陸續派赴遣各種人員赴美,包括外交官、留學生、軍官等。這些留置海外的中國人,在戰爭結束,以及1949年中共建政後,或留在美國,或來到臺灣,或回到中國大陸。郭聖銘先生,即選擇了回到中國大陸。針對1949 年的「離散」,一般都將目光聚焦在東亞地區,特別是兩岸三地的人口移動,然而在歐美等世界其他地區的中國人,同樣也面臨著留下或者回歸,回歸又該回到何處的抉擇。這是大時代背景下,每個人走上的不同道路。
當國共之間的戰爭越演愈烈,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特使馬歇爾將軍前往中國調解時,郭聖銘先生人在美國,致力於對美外交。同時,他也透過外交部傳遞的電文、資料,以及美國的報紙、著作等,了解當時的局勢,以及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
郭聖銘先生的觀點,雖然不能代表當時在美的全體外交人員,但從書中的內容,不難理解他選擇回歸北京政權的理由。我們也不能漠視、忽略中共建政後,有一批外交人員選擇北京政權的事實。
本書由中美關係的開頭說起,間及中蘇關係、二戰糾葛(史迪威事件)、馬歇爾使華、蘇軍在東北、政治協商會議、戡亂(內戰)問題等,可說是時人對時事的看法與評價。
本書約略寫就於1950年,是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動盪局勢的所見所思。
國民政府在對日抗戰中後期,曾陸續派赴遣各種人員赴美,包括外交官、留學生、軍官等。這些留置海外的中國人,在戰爭結束,以及1949年中共建政後,或留在美國,或來到臺灣,或回到中國大陸。郭聖銘先生,即選擇了回到中國大陸。針對1949 年的「離散」,一般都將目光聚焦在東亞地區,特別是兩岸三地的人口移動,然而在歐美等世界其他地區的中國人,同樣也面臨著留下或者回歸,回歸又該回到何處的抉擇。這是大時代背景下,每個人走上的不同道路。
當國共之間的戰爭越演愈烈,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特使馬歇爾將軍前往中國調解時,郭聖銘先生人在美國,致力於對美外交。同時,他也透過外交部傳遞的電文、資料,以及美國的報紙、著作等,了解當時的局勢,以及中美兩國關係的發展。
郭聖銘先生的觀點,雖然不能代表當時在美的全體外交人員,但從書中的內容,不難理解他選擇回歸北京政權的理由。我們也不能漠視、忽略中共建政後,有一批外交人員選擇北京政權的事實。
本書由中美關係的開頭說起,間及中蘇關係、二戰糾葛(史迪威事件)、馬歇爾使華、蘇軍在東北、政治協商會議、戡亂(內戰)問題等,可說是時人對時事的看法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