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作者:
楊寧茵、弘道老人福利基金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4-08-27
語言:中文
ISBN:9786263965751
裝訂:平裝
定價:450 元
用破框力,打造共生社區
認識臺灣共生社區實踐的第一本書!
從新北市民活動中心、臺南老街、彰化農村,到花東偏鄉;
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社區營造蹲點地方,也有一個人的共生之旅。
看這些人如何打破框架,找到新的突破點,
重新設計自己的社區與生活!
你理想中的社區生活是什麼模樣?
阿公、阿嬤平日能到社區的公共空間共餐、玩桌遊,而不是整天窩在家看電視;小朋友放學了也不怕沒人照顧,他們能在長輩們的陪伴下,寫作業、與同伴玩耍;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則可以安心上班,不怕有突發狀況無法請假處理……
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彼此照應,又不互相打擾。
「共生社區」讓每一個人都不再是孤島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即將突破20%。隨著國家人口高齡少子化,勢必面臨照顧人力減少和老人獨戶數攀升的衝擊,社會福利與資源量能不足,這時候更需要社區中自己長出來的「互助」能量。
「共生社區」正是藉由跨年齡、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並能貢獻自己所長。就像傳統農村鄰里間彼此認識,不同世代可以共同幸福生活那般,看似平凡的日常,底層是居民互相信賴、扶持所結成的安全網。
11個臺灣在地案例,指引一條可能的未來
本書用十一個熱血感人的在地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共生社區。不同的人、文化、環境會造就出不同的社區和共生條件,因此營造共生社區並沒有一個標準的SOP;甚至大部分的人一開始並非有意識地營造共生社區,但他們做了某些很關鍵的事,讓社區長出了共生價值。
共生模式無法直接套用,但共生的經驗可以借鏡與學習,藉由前人的道路,指引出一條可能的未來。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故事中,提出屬於自己的,共生社區想像與實踐。
▍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找到一個突破點,打破框架,善意就會在社區循環!
◇ 先讓大家願意來,從歡迎每一個人,任何人都可以放鬆待在這裡的社區客廳開始!──高雄前金「林投好客廳」
◇ 誰說長輩只能是被照顧的對象?活化農村長輩的技能做金碳稻,發揮永續社會影響力──彰化埔鹽「大有社區」關懷據點
◇ 帶著爺爺奶奶一起當保母,在社區成立嬰幼兒臨托服務,疫情期間成為防疫人員堅強後盾──新北永和「民權社區」關懷據點
◇ 調解舊(年長)居民與新(年輕)商家對立,讓古都不同世代一起好好生活──臺南「Oh Old!」
◇ 「防跌互助換工」,弱弱相扶,每個人都可以被承接,每個人也可以有付出──基隆暖暖「左下角工作室」
◇ 開一間二手商店培力青少年,讓孩子找到對家鄉的認同,成為社區營造重要的生力軍!──花蓮豐田「五味屋」
◇ 小鎮醫師開「社會處方箋」,讓老有所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嘉義新港陳錦煌醫師
◇ 山邊海濱、小學穿堂、廟埕教會,都是診間!將在宅醫療帶進臺灣──臺東都蘭余尚儒醫師
◇ 從零開始打造臺灣第一個原鄉共生基地,讓長輩養雞當復健──臺中達觀部落「伯拉罕共生基地」
◇ 不是養老院,而是解決「照顧」與「孤獨」需求的居住創新基地──臺中沙鹿「好好園館」
◇ 用打工換宿的書店,創造移居人口最落地的實踐──臺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
認識臺灣共生社區實踐的第一本書!
從新北市民活動中心、臺南老街、彰化農村,到花東偏鄉;
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社區營造蹲點地方,也有一個人的共生之旅。
看這些人如何打破框架,找到新的突破點,
重新設計自己的社區與生活!
你理想中的社區生活是什麼模樣?
阿公、阿嬤平日能到社區的公共空間共餐、玩桌遊,而不是整天窩在家看電視;小朋友放學了也不怕沒人照顧,他們能在長輩們的陪伴下,寫作業、與同伴玩耍;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則可以安心上班,不怕有突發狀況無法請假處理……
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彼此照應,又不互相打擾。
「共生社區」讓每一個人都不再是孤島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即將突破20%。隨著國家人口高齡少子化,勢必面臨照顧人力減少和老人獨戶數攀升的衝擊,社會福利與資源量能不足,這時候更需要社區中自己長出來的「互助」能量。
「共生社區」正是藉由跨年齡、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並能貢獻自己所長。就像傳統農村鄰里間彼此認識,不同世代可以共同幸福生活那般,看似平凡的日常,底層是居民互相信賴、扶持所結成的安全網。
11個臺灣在地案例,指引一條可能的未來
本書用十一個熱血感人的在地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共生社區。不同的人、文化、環境會造就出不同的社區和共生條件,因此營造共生社區並沒有一個標準的SOP;甚至大部分的人一開始並非有意識地營造共生社區,但他們做了某些很關鍵的事,讓社區長出了共生價值。
共生模式無法直接套用,但共生的經驗可以借鏡與學習,藉由前人的道路,指引出一條可能的未來。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故事中,提出屬於自己的,共生社區想像與實踐。
▍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找到一個突破點,打破框架,善意就會在社區循環!
◇ 先讓大家願意來,從歡迎每一個人,任何人都可以放鬆待在這裡的社區客廳開始!──高雄前金「林投好客廳」
◇ 誰說長輩只能是被照顧的對象?活化農村長輩的技能做金碳稻,發揮永續社會影響力──彰化埔鹽「大有社區」關懷據點
◇ 帶著爺爺奶奶一起當保母,在社區成立嬰幼兒臨托服務,疫情期間成為防疫人員堅強後盾──新北永和「民權社區」關懷據點
◇ 調解舊(年長)居民與新(年輕)商家對立,讓古都不同世代一起好好生活──臺南「Oh Old!」
◇ 「防跌互助換工」,弱弱相扶,每個人都可以被承接,每個人也可以有付出──基隆暖暖「左下角工作室」
◇ 開一間二手商店培力青少年,讓孩子找到對家鄉的認同,成為社區營造重要的生力軍!──花蓮豐田「五味屋」
◇ 小鎮醫師開「社會處方箋」,讓老有所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嘉義新港陳錦煌醫師
◇ 山邊海濱、小學穿堂、廟埕教會,都是診間!將在宅醫療帶進臺灣──臺東都蘭余尚儒醫師
◇ 從零開始打造臺灣第一個原鄉共生基地,讓長輩養雞當復健──臺中達觀部落「伯拉罕共生基地」
◇ 不是養老院,而是解決「照顧」與「孤獨」需求的居住創新基地──臺中沙鹿「好好園館」
◇ 用打工換宿的書店,創造移居人口最落地的實踐──臺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