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十大分類 > 800 語言文學類 > 813 世界文學總集 > 文學覺醒-一生必讀80 本經典文學:敦南藝術講堂創辦人張志龍,從歌德、赫曼赫塞到村上春樹,掌握西洋文學的時代脈絡、內涵與魅力
楊方 專文推薦
回首生命的軌跡,將理想與熱情,衝撞與傷痕,化成一部部經典作品,
在優美的文筆下,帶給我們穿越時空的省思,唱出屬於自己的青春詩歌!
文學家的成長之書,引導我們回首來時路,
認識自己,邁向更有信心的未來。
作者帶我們走進文學家的時代,一一剖析
創作動機、過程及經典孕育的密碼,
讓我們得以悠遊於文學經典的長河,
掌握西洋文學的脈絡、內涵與魅力!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自傳》、
赫曼赫塞:《鄉愁》、《彷徨少年時》、《知識與愛情》、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
作者以其豐厚的人文素養,列出從古典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到近代法語、德語、俄語、英語的推薦經典文學作品推薦,
為21世紀讀者提供一個清晰而永恆的文學閱讀指南。
自序/回到青春 重拾初衷
現今世界的變化越來越不可測。無論日新月異的科技帶來何等便利,絲毫未減人們焦躁浮動的情緒,無論數位智慧如何進化,也不能為生命存在的價值賦予意義,而隨處可得的資訊,多如不斷吹起又瞬即消失的泡沫,難以在生命留下印記。
我們都有一個看不見的自我,稱之為靈魂。我們如何喚醒他,適當的培養澆灌,讓自己和他對話,活出自己的生命,至關重要。所幸,世間存在古往今來的偉大靈魂,潛藏在浩瀚書海中,我們得以伸手觸及,在空谷跫音中相遇對話,獲得更多智慧,讓心靈更加豐富;或在書中找到慰藉、尋獲知音,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力量面對人生。
我認為,世間最美的風景之一,是人人擁有自己的圖書館,無論存量多寡,圖書館的收藏象徵擁有者的個性、氣質、心性以及他所對話交往的對象。然而,閱讀乍看容易,思想與智慧卻非唾手可得,必須經過一番貫穿古今的爬梳和鑽研理解,找到靈光乍現的密碼,才能獲得書中的思想菁華。再者,人的時間有限,書海無垠,究竟該怎麼揚帆出海才得以航行順利,盡覽浩瀚風光?
閱讀經典的障礙
許多朋友曾想嘗試閱讀經典,但不得要法,失去耐心,難以進入。一位聰慧伶俐的文青友人和我聊起經典文學,她告訴我:「參考過不少書單,我卻沒讀過多少經典欸!試了很多次,無感!」
我從身邊朋友身上,一再發現類似的感嘆。他們或許會依據名人推薦書單來閱讀,但隨即發現,除了不合口味,不明暸作品意涵是最大障礙。以馬奎斯《百年孤寂》 為例,對於久未重拾閱讀習慣的讀者來說,容易迷失在複雜的人物家族史中;如果對中南美洲的歷史時空缺乏瞭解,的確不易掌握這魔幻寫實的小說型態;相較起來,馬奎斯《迷宮中的將軍》則更能引人入勝,得以一窺馬奎斯魔筆所創造的奇幻境地。
那麼,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呢? 雖然這部以貝多芬生平為本所創作的長河小說,文筆流暢,主軸清晰,讀來暢快淋漓;但全書長達兩千多頁,的確令人怯步。
好吧,那讀海明威總可以吧!譬如:從緬懷巴黎美好時光的《流動的饗宴》讀起。有本中文譯本圖片精采典雅,紙張觸感極佳,只是:「書中的每一句都了解,但是,我讀了幾次,怎麼都體會不了描述的情境?這本書好在哪裡?」我的文青朋友問。她的疑問說出許多人的心聲!
這裡出現的問題在於──翻譯海明威是個艱難的挑戰。譯者的任務不只是傳遞主題故事,更必須呈現海明威精練的語句,克制修飾的形容詞彙,選擇有力的語句和反映特有的連接句型。然而,我們常看到的是華美辭藻所串起來的優雅敘述,以致讀起來有種隔靴搔癢的不明所以,或不得其門而入的徒呼負負。
翻譯本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任務,但是幸好海明威作品的翻譯難題,並不常出現在其他文學作品中。世界名著不限於英文,許多流傳千古、跨越種族籓籬的著作,不受語言翻譯的隔閡,依然得到世人的喜愛,即便是希臘荷馬和法國波特萊爾的詩作,經過各種語文翻譯後,少了韻腳和原味,但仍擄獲世人的心,所以讀者不必過於計較翻譯的傳真程度而對經典卻步。
閱讀階梯的重要
閱讀《流動的饗宴》還有一個非關語法和文本的挑戰。海明威在書中敘述許多大時代作家的浮光掠影,譬如: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史考特.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福特.馬多克斯.福特(Ford Madox Ford)等人,如果讀者不了解他們的風華背景,讀起來的確不易走入時代場景,產生感同身受的氣息!
那麼,我建議可先閱讀雪維爾.畢奇(Sylvia Beach)的《莎士比亞書店》,她所介紹的當代文人風采豐富有趣,讓人對一九二〇年代的巴黎神往不已;我也推薦讀讀葛楚.史坦的作品《花街二十七號》。葛楚.史坦是馬諦斯、畢卡索等畫家的重要推手;她從美國移居到巴黎,深受塞尚、畢卡索作品的影響,著手創作意識流小說,與喬伊斯(James Joyce)分庭抗禮,相互爭鋒。此外,她不但是海明威兒子的教母,更推了海明威一把,讓他從記者業餘寫作的身分,轉進專職寫作的道路。這些故事都收錄在《花街二十七號》,讀起來非常過癮。
有趣的是,海明威批評《花街二十七號》寫得不好,這可能與葛處.史坦書中評論了他和其他同代人物的觀點有關。這也是海明威動筆寫《流動的饗宴》的原因之一,可以看出兩人較勁的意味。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要領略《流動的饗宴》所描述的巴黎,最好先讀《莎士比亞書店》和《花街二十七號》,我們就更能融入那個時代,像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的男主角一樣,穿越時空,隻身直入,呼吸二十世紀初期巴黎的人文氣息。因此,作品閱讀階梯的存在,或著了解時代的敘事背景和相關脈絡,至為重要。
寫到這裡,或許燃起你對閱讀經典的興趣。然而,前方還有不少障礙,讓讀者在閱讀之途中輟。其中最常碰到問題是:「經典文學沒有想像的精采啊?」
經典的誤判
先不談看起來艱澀難懂的作品,即便是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或珍.奧斯汀《理性與感性》等為人熟知的名作。不少人會覺得這類純真年代的戀愛抒情故事,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下顯得過時,沈悶遲滯!
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例,它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少男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的癡人囈語;但這本書的核心是在科學與理性至上的時代裡,批判權勢擁有者掌握主流的社會價值觀,抨擊階級利益者壟斷資源,壓迫個人獨立的存在;書中主角本著赤子之心,藉由荷馬、奧西安史詩和藝術,以恢復人的情感與認知,彰顯個人的獨特心性與存在。
由於這類作品的文筆流暢,以致多數讀者只注意到故事的表面脈絡,而忽略作者潛藏的核心議題,以及其代表的敘事主軸和哲學意涵。有文學帶路人的陪伴,或可掌握作品的精華與不容錯過的風景。
再者,歌德與珍.奧斯汀在作品中所展現的寫作技巧與鋪陳架構被嚴重忽略,結果就是多數人低估並誤判了經典作品的全貌。譬如,歌德運用日記體書寫自我剖白,以達孤獨自況的目的,使用誠摯的文字來描繪自然、藝術和詩歌所欲喚醒的僵化心靈;而珍.奧斯汀則首創「自由間接敘述」(Free Indirect Speech),讓小說人物除了自己說話,也藉由作者的聲音來表達,因此角色樣態鮮活;在發出感嘆,表達內心的紛雜思緒時,可以有寬廣的發揮。同時,作者可藉此和讀者產生親密的互動想像,拉出兩者對話的空間。這些屬於文本藝術性的分析,若有洞悉作者和文學手法的專人導讀,讀者就更能深入領略小說的丰采。
放在一個更大的格局來看,《少年維特的煩惱》(一七七四)對於社會階級的分立,社會人心的冷漠以及以愛死諫所展現的激烈情懷,被視為法國大革命(一七八九)集體情緒的基因;而革命造成皇室與教士階級的覆滅,由民粹的「恐怖統治」接手,將兩、三萬個「反革命分子」送上斷頭臺,致使其他歐洲政權的戒慎恐懼,形成「反法聯盟」自保。因此,《理性與感性》(一八一一)所代表的教養小說,從未婚女孩敞徉於綠意盎然的鄉間生活登場,主角藉由「克制心性」的修持以獲得美好婚事,並使各方獲得幸福或報應,正是維護英國引以為傲的貴族與鄉紳體制,並用以對抗「毫無節制的浪漫」所滋生的民粹革命。因此,這兩本看似浪漫青春的小說,竟蘊含深層的思想動能,驅動無數人的心智,得以產生摧毀或復興體制後的力量。這是文學史觀的洞察。
閱讀經典必須有做文學導覽人,帶你穿越時空、親臨作品的現場,感受時代的氛圍,理解作品文本的敘事、核心論述與藝術價值,領悟作品如何形塑或改變世代的影響力。
回首生命的軌跡,將理想與熱情,衝撞與傷痕,化成一部部經典作品,
在優美的文筆下,帶給我們穿越時空的省思,唱出屬於自己的青春詩歌!
文學家的成長之書,引導我們回首來時路,
認識自己,邁向更有信心的未來。
作者帶我們走進文學家的時代,一一剖析
創作動機、過程及經典孕育的密碼,
讓我們得以悠遊於文學經典的長河,
掌握西洋文學的脈絡、內涵與魅力!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自傳》、
赫曼赫塞:《鄉愁》、《彷徨少年時》、《知識與愛情》、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
作者以其豐厚的人文素養,列出從古典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到近代法語、德語、俄語、英語的推薦經典文學作品推薦,
為21世紀讀者提供一個清晰而永恆的文學閱讀指南。
自序/回到青春 重拾初衷
現今世界的變化越來越不可測。無論日新月異的科技帶來何等便利,絲毫未減人們焦躁浮動的情緒,無論數位智慧如何進化,也不能為生命存在的價值賦予意義,而隨處可得的資訊,多如不斷吹起又瞬即消失的泡沫,難以在生命留下印記。
我們都有一個看不見的自我,稱之為靈魂。我們如何喚醒他,適當的培養澆灌,讓自己和他對話,活出自己的生命,至關重要。所幸,世間存在古往今來的偉大靈魂,潛藏在浩瀚書海中,我們得以伸手觸及,在空谷跫音中相遇對話,獲得更多智慧,讓心靈更加豐富;或在書中找到慰藉、尋獲知音,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力量面對人生。
我認為,世間最美的風景之一,是人人擁有自己的圖書館,無論存量多寡,圖書館的收藏象徵擁有者的個性、氣質、心性以及他所對話交往的對象。然而,閱讀乍看容易,思想與智慧卻非唾手可得,必須經過一番貫穿古今的爬梳和鑽研理解,找到靈光乍現的密碼,才能獲得書中的思想菁華。再者,人的時間有限,書海無垠,究竟該怎麼揚帆出海才得以航行順利,盡覽浩瀚風光?
閱讀經典的障礙
許多朋友曾想嘗試閱讀經典,但不得要法,失去耐心,難以進入。一位聰慧伶俐的文青友人和我聊起經典文學,她告訴我:「參考過不少書單,我卻沒讀過多少經典欸!試了很多次,無感!」
我從身邊朋友身上,一再發現類似的感嘆。他們或許會依據名人推薦書單來閱讀,但隨即發現,除了不合口味,不明暸作品意涵是最大障礙。以馬奎斯《百年孤寂》 為例,對於久未重拾閱讀習慣的讀者來說,容易迷失在複雜的人物家族史中;如果對中南美洲的歷史時空缺乏瞭解,的確不易掌握這魔幻寫實的小說型態;相較起來,馬奎斯《迷宮中的將軍》則更能引人入勝,得以一窺馬奎斯魔筆所創造的奇幻境地。
那麼,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呢? 雖然這部以貝多芬生平為本所創作的長河小說,文筆流暢,主軸清晰,讀來暢快淋漓;但全書長達兩千多頁,的確令人怯步。
好吧,那讀海明威總可以吧!譬如:從緬懷巴黎美好時光的《流動的饗宴》讀起。有本中文譯本圖片精采典雅,紙張觸感極佳,只是:「書中的每一句都了解,但是,我讀了幾次,怎麼都體會不了描述的情境?這本書好在哪裡?」我的文青朋友問。她的疑問說出許多人的心聲!
這裡出現的問題在於──翻譯海明威是個艱難的挑戰。譯者的任務不只是傳遞主題故事,更必須呈現海明威精練的語句,克制修飾的形容詞彙,選擇有力的語句和反映特有的連接句型。然而,我們常看到的是華美辭藻所串起來的優雅敘述,以致讀起來有種隔靴搔癢的不明所以,或不得其門而入的徒呼負負。
翻譯本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任務,但是幸好海明威作品的翻譯難題,並不常出現在其他文學作品中。世界名著不限於英文,許多流傳千古、跨越種族籓籬的著作,不受語言翻譯的隔閡,依然得到世人的喜愛,即便是希臘荷馬和法國波特萊爾的詩作,經過各種語文翻譯後,少了韻腳和原味,但仍擄獲世人的心,所以讀者不必過於計較翻譯的傳真程度而對經典卻步。
閱讀階梯的重要
閱讀《流動的饗宴》還有一個非關語法和文本的挑戰。海明威在書中敘述許多大時代作家的浮光掠影,譬如: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史考特.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福特.馬多克斯.福特(Ford Madox Ford)等人,如果讀者不了解他們的風華背景,讀起來的確不易走入時代場景,產生感同身受的氣息!
那麼,我建議可先閱讀雪維爾.畢奇(Sylvia Beach)的《莎士比亞書店》,她所介紹的當代文人風采豐富有趣,讓人對一九二〇年代的巴黎神往不已;我也推薦讀讀葛楚.史坦的作品《花街二十七號》。葛楚.史坦是馬諦斯、畢卡索等畫家的重要推手;她從美國移居到巴黎,深受塞尚、畢卡索作品的影響,著手創作意識流小說,與喬伊斯(James Joyce)分庭抗禮,相互爭鋒。此外,她不但是海明威兒子的教母,更推了海明威一把,讓他從記者業餘寫作的身分,轉進專職寫作的道路。這些故事都收錄在《花街二十七號》,讀起來非常過癮。
有趣的是,海明威批評《花街二十七號》寫得不好,這可能與葛處.史坦書中評論了他和其他同代人物的觀點有關。這也是海明威動筆寫《流動的饗宴》的原因之一,可以看出兩人較勁的意味。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要領略《流動的饗宴》所描述的巴黎,最好先讀《莎士比亞書店》和《花街二十七號》,我們就更能融入那個時代,像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的男主角一樣,穿越時空,隻身直入,呼吸二十世紀初期巴黎的人文氣息。因此,作品閱讀階梯的存在,或著了解時代的敘事背景和相關脈絡,至為重要。
寫到這裡,或許燃起你對閱讀經典的興趣。然而,前方還有不少障礙,讓讀者在閱讀之途中輟。其中最常碰到問題是:「經典文學沒有想像的精采啊?」
經典的誤判
先不談看起來艱澀難懂的作品,即便是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或珍.奧斯汀《理性與感性》等為人熟知的名作。不少人會覺得這類純真年代的戀愛抒情故事,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下顯得過時,沈悶遲滯!
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例,它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少男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的癡人囈語;但這本書的核心是在科學與理性至上的時代裡,批判權勢擁有者掌握主流的社會價值觀,抨擊階級利益者壟斷資源,壓迫個人獨立的存在;書中主角本著赤子之心,藉由荷馬、奧西安史詩和藝術,以恢復人的情感與認知,彰顯個人的獨特心性與存在。
由於這類作品的文筆流暢,以致多數讀者只注意到故事的表面脈絡,而忽略作者潛藏的核心議題,以及其代表的敘事主軸和哲學意涵。有文學帶路人的陪伴,或可掌握作品的精華與不容錯過的風景。
再者,歌德與珍.奧斯汀在作品中所展現的寫作技巧與鋪陳架構被嚴重忽略,結果就是多數人低估並誤判了經典作品的全貌。譬如,歌德運用日記體書寫自我剖白,以達孤獨自況的目的,使用誠摯的文字來描繪自然、藝術和詩歌所欲喚醒的僵化心靈;而珍.奧斯汀則首創「自由間接敘述」(Free Indirect Speech),讓小說人物除了自己說話,也藉由作者的聲音來表達,因此角色樣態鮮活;在發出感嘆,表達內心的紛雜思緒時,可以有寬廣的發揮。同時,作者可藉此和讀者產生親密的互動想像,拉出兩者對話的空間。這些屬於文本藝術性的分析,若有洞悉作者和文學手法的專人導讀,讀者就更能深入領略小說的丰采。
放在一個更大的格局來看,《少年維特的煩惱》(一七七四)對於社會階級的分立,社會人心的冷漠以及以愛死諫所展現的激烈情懷,被視為法國大革命(一七八九)集體情緒的基因;而革命造成皇室與教士階級的覆滅,由民粹的「恐怖統治」接手,將兩、三萬個「反革命分子」送上斷頭臺,致使其他歐洲政權的戒慎恐懼,形成「反法聯盟」自保。因此,《理性與感性》(一八一一)所代表的教養小說,從未婚女孩敞徉於綠意盎然的鄉間生活登場,主角藉由「克制心性」的修持以獲得美好婚事,並使各方獲得幸福或報應,正是維護英國引以為傲的貴族與鄉紳體制,並用以對抗「毫無節制的浪漫」所滋生的民粹革命。因此,這兩本看似浪漫青春的小說,竟蘊含深層的思想動能,驅動無數人的心智,得以產生摧毀或復興體制後的力量。這是文學史觀的洞察。
閱讀經典必須有做文學導覽人,帶你穿越時空、親臨作品的現場,感受時代的氛圍,理解作品文本的敘事、核心論述與藝術價值,領悟作品如何形塑或改變世代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