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21 教育心理學;教學;課程 > AI時代的教育:面對瞬息萬變的模糊未來,孩子為何而學、要學什麼、如何去學?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21 教育心理學;教學;課程 > AI時代的教育:面對瞬息萬變的模糊未來,孩子為何而學、要學什麼、如何去學?
AI時代的教育:面對瞬息萬變的模糊未來,孩子為何而學、要學什麼、如何去學?
AI時代的教育:面對瞬息萬變的模糊未來,孩子為何而學、要學什麼、如何去學?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4-09-24
語言:中文
ISBN:9786264060172
裝訂:平裝
定價50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AI時代的教育工程藍圖】



當今世界,身為人的意義何在?

AI迫使我們思考這個世代的核心問題

而教育是最根本的解方



「如果工作部分或全面自動化,教育哪些部分還具有意義呢?」

「為什麼 AI 使得學生的動機、目的、個人化更加重要?」

「如何將 AI 工具融入課程之中,更貼近學習者的未來?」

CCR專家深入梳理AI時代人類最迫切的關鍵能力

擘劃21世紀的教育藍圖,期望每個孩子都能──

有智慧因應變動、能站穩自我價值、活出生命熱情



「當智慧不再八股與虛幻,我們將更有信心堅持著教育的根本。」──藍偉瑩導讀



  ★前芬蘭教育部長、哈佛教育研究所、多倫多大學、OECD等國外專家好評推薦★



  ★李怡志、呂冠緯、林怡辰、胡筱薇、唐鳳、陳伶志、程世嘉、溫怡玲、楊逸帆、楊斯棓、鄭同僚、蔡炎龍、蔡依橙、蔡祈岩、蔡淇華等國內專家一致推薦★



  ★圖表辨析「人類能力」與「AI能力」之間的互補與替代★

  ★以「智慧」為教育終極目標,奠定「四維能力」與「四大驅動力」基石



  2016年,DeepMind與圍棋世界冠軍李世乭對弈時,想出一步人類棋手無法理解的「天才」走法贏得比賽。2022年,Midjourney的畫作在國際比賽中擊敗了眾多專業藝術家,奪得冠軍。現今的 ChatGPT能寫出A級作文、寫程式、在醫學和法律領域展現能力,一些企業已經開始使用這類AI來代替部分人力。



  AI技術的驚人進步正在改變我們生活,意味著下一代孩子將面臨與我們成長時截然不同的世界。傳統的學習模式和知識結構,還能保證他們在未來立足嗎?當AI不斷在各個領域中嶄露頭角時,教育如何確保孩子不僅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還能站穩自己的價值,這已經成為每個家長和教育者都無法忽視的問題。



  同時擁有教育和技術專長的「課程重新設計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機構專家,採取前瞻視角對科技影響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革的創新之法,重新思考在AI時代裡,教育的目標為何?該用什麼方法進行?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任何對AI時代人類前景感興趣者的必讀指引。



  ▌本書重點|釐清AI的優勢與侷限

  「未來哪些工作會繼續存在?又會冒出哪些工作?」

  短時間之內,AI並「不會」取代多數工作,但可以確定的是:擁有AI的人,能夠打敗沒有AI的人。掌握如同大腦「外骨骼」的AI,理解AI的現階段發展,以及跟人類協作的能力互補,是銜接未來就業的重點能力。



  ▌本書重點|找出教育的最終目的

  「如果工作部分或全面自動化,那教育哪些部分還具有意義呢?」

  面對瞬息萬變的模糊未來, 本書從近代認知科學、心理學與教育研究汲取淬鍊,將「智慧」做為21世紀教育的關鍵目標,學習不再只是獲取「資料」與「資訊」,而是對背景脈絡具備深刻洞察力,能適當平衡的應用知識、應對變動,做出有益的選擇。



  ▌本書重點|建立有系統的教育綱領

  .四個維度能力 ▶知識、技能、品格、後設學習

  .四大驅動力 ▶動機、身分認同、自主行動力、人生目的

  AI能出色完成作文、繪畫、程式等例行性工作與任務,可能正在影響或重塑人類的身分認同,我們需要回到人類經驗找尋意義。機器的學習是「計算」,人類的學習是「判斷」,如何做出智慧的判斷與選擇?CCR統合世界各地超過 100 種架構與超過850 份論文,建立起適用於21世紀的「四維與四個驅動力」教育架構,在機器無法輕易複製的經驗裡實現人類的價值。



  ▌本書重點|用AI之力為教育賦能

  「如何將AI工具融入課程之中,更貼近學習者的未來?」

  面對科技進步,無須恐懼與抗拒,借用AI之力為人類教育者增能,而非取而代之。AI在教育上能發揮「推進器」的力量──

  .課程設計 ▶設計創新且為學生量身打造的課程與教案。

  .課程教授 ▶提供ITS服務,針對學生的強項與弱項提供個人化學習。。



  【閱讀對象】

  .教師、教育工作者。

  .關心孩子未來的家長。

  .想知道二十年後世界樣貌的年輕人。

  .想進行職涯規劃、為自我增能的工作者。



本書特色



  .趨勢性:全球大視野下的趨勢觀察,採取前瞻性視角,辨析AI的優勢、侷限與發展,從而梳理出AI時代人類最需要的能力。

  .全面性:分析統合世界各地100多種架構、850份以上學習科學論文,對教育進行多重且廣泛的討論,具備周全平衡的觀點。

  .實踐性:在「四維能力」與「四大驅動力」架構下,一一列出相應的子能力,給予詳細而實用的建議,能回應K-12的教育內涵,做為課程制定與教案設計的參考。



各界專家推薦



  李怡志|教育工作者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作家

  胡筱薇|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副教授

  唐鳳

  陳伶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研究員

  程世嘉|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溫怡玲|台灣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楊逸帆|《學習的理由》導演、青醒人共生文化智庫研究員

  楊斯棓|醫師、《要有一個人》作者

  鄭同僚|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蔡炎龍|政治大學學務長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蔡祈岩|台灣大哥大資訊長、IMA資訊經理人協會理事長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序)



國內專家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生成式AI出現後,很多老師都在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教?AI可以做什麼?這些問題的背後,又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人到底是什麼?」每次新技術出現後,人類都會重新思考,要把什麼委託給技術、什麼留下來自己做。

  在生成式AI的時代,重新定義人非常重要,然後我們才能思考學生應該會什麼。《AI時代的教育》從AI的能力開始談起,然後進入教育,最後回到人的特質,架構清晰,值得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參考。──李怡志|教育工作者



  《AI時代的教育》是生成式AI自2022年底爆紅以來,我看過最扎實的新時代教育論述,既廣且深且證據本位。

  本書先探討新科技的真正意涵,再討論對於工作的影響與新經濟,最後回到新教育。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當代教育的目標應該要昇華為「智慧/Wisdom」。

  這讓我想起聖經裡有一句話說:「得智慧勝似得金子;選聰明強如選銀子。」AI的聰明或許未來我們無法突破,但金子應該還是比銀子更有價值。──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AI全面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而面對孩子,怎麼帶著他們走向未來、善用AI?這本書周全、具趨勢性,更提出課程設計方向,教育工作者不容錯過!──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作家



  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時代,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本書作者為我們給出了答案。如果智慧是教育的永恆目標,那麼目標的核心應該是如何有效管理學習過程。當學習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未來的教育將更著重於培養創新、思考、認知與協作的多元、多維度的綜合能力。由內而外的學習驅動力才是教育真正的推進力,就像我們在閱讀文學、欣賞藝術、感受音樂時,體會到的不僅是創作者的心意,更是生命中的各種美好。──胡筱薇 |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副教授



  在這個 AI 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AI 科技不只已經快速滲透進入各行各業,甚至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對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AI時代的教育》這本書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探討 AI 如何衝擊現有的教育模式,並從正確認識 AI 開始,進一步探究教師與學生所需具備的能力,以及教育現場應進行的改變與調適。作者透過深入淺出的文筆,適時反映出 AI 時代下,社會對於教育系統如何應變的焦慮與期盼,這是一本所有關心教育的朋友們都不容錯過的好書。──陳伶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研究員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三組關鍵字:「語言的限制」、「脆弱性」、「非/人類中心」。

   資深譯者朋友劉維人曾精準的說,AI透過語言「認識」世界,人類則透過語言「表達」對世界的認識。

  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詞窮」的感受,一方面反映「名可名,非常名」的語言侷限,一方面也提醒我們:人類經驗與世界面貌的豐富,遠超過語言所能完整捕捉。若AI只能透過語言(不只是人類日常使用的「自然語言」,廣義的符號,如「程式語言」也是語言)認識世界,語言之外的領域,或許仍是人類可以發揮的舞台(請見本書第五、六、七章,尤其第六章的「AI替代/互補人類能力」之辨)。

  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語言所不能完整捕捉的領域之一,也是人類與AI的關鍵差異所在。AI或任何科技也有脆弱性,但人類的脆弱是因肉身存在而「感(受)傷(害)」(vulnerable),科技的脆弱則是難以容錯的「易碎」(brittle/fragile)。若人看到嬰兒快掉到水溝裡,除罕見例外,都因「感傷力」不自覺捏把冷汗;根據目前為止的技術,AI遭遇此情此景,則僅能透過數據得知「人類會感到怵惕惻隱」,而且數據從輸入到輸出的任何環節出現異常,都可能產生難以預測的骨牌效應。

  然而,「經驗先於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