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生活,從來不是容易的。
那時候,世界很新,很多事物沒有名字,
他們相約咖啡店聊天聚會,逛書店,到公園散步,
身陷理想和現實之間,糾結矛盾,進進退退,
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
預言百年難違的命運…
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
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
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台北城
一九三○年,台北。
表面上是摩登男女自由來去的跳舞時代,女性的窈窕身影與紅袖添香,是城市之光的最佳代言,但堂皇的大樓、旋轉的霓虹燈下卻有闇影。
罷課、罷工、婚姻自由等改革運動無役不與的艋舺青年,面對警察取締與日益衰老的父親容顏,只能罷手回家。想在聲色中逃避現實裝失憶,一抬眼,卻見咖啡館中前來侍坐的女給,竟是社運場上曾經一同高聲抗爭的女同志……
不論是好或是壞,日子都會一直來。一百年前的台灣人,在日本政權籠罩下無可遁逃,過生活除了動手動腳還得動腦袋。即使銘刻著漢人的傳統,日治時期台灣的飲食、衣著、讀書、聽歌、跳舞、愛情、休閒,盡情學習東京和巴黎,出現目不暇給的改頭換面,像是剪短頭髮、開了窗,讓繞道日本而來的歐美文明西風吹進身體和家裡。
百年前台北文青就在多重文化力量交錯之下,蝕刻出都市青年獨有的複雜矛盾樣貌,一言難盡到平淡無奇的困頓與掙扎,至今未曾改變。
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
本書特色
1.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台北文青難違的宿命。
2.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3.一本給台北的城市身世備忘錄。台北向來是一個高度異質的社會,十九世紀末日人開始統治台灣五十年,更是一個值得標示的歷史斷面,文化、思想衝擊加劇,精彩的人事物在生活各領域輪番上演。人物殞落,地景凋零,但這些曾經未曾消逝,甚至仍以另一種面貌,不斷重演。
4.從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透視時代的內在情緒,揭露現代化建設表象下的不安、驚疑與時不我予,食、衣、住、行、育、樂等看似尋常的生活切面,其實是一則又一則沈重的預言。
5.隨書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寬23cm x 高31.8cm),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台北城。
名人推薦
◎阿潑、畢恆達、陳柔縉、陳國偉、黃美娥、黃湯姆、顧玉玲
我們時常會稱某些事物很「潮」,代表流行、時尚,有格調,從香港來的語詞;近百年前,我們會以「摩登」來形容,是日本外來語所致。但不論潮或摩登,有些事物一百年來都是時髦的象徵,例如上咖啡店聊天聚會,到書店閒晃,到公園漫步……。本書以「案內帖」這日本漢字表明某個時空,那個文藝茂盛,確認台灣文化主體的時代,卻依然可呼應今天。於是,對這群年輕作者群來說,雖是比祖父母之齡還長的過去,但透過田調踏查與訪談,並佐以大量歷史資料,以非虛構寫作的嘗試,仍能進行古今對話。其進行打造老台北的企圖,令人佩服。令讀者宛如置身當時庶民的平凡生活,也感受他們的國族之難。──阿潑(作家)
在眾多的臺北城的歷史與懷舊寫作出版中,《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硬是走出一條新路。作者除了使用歷史文獻之外,藉助其所嫻熟的眾多文學作品、歌詞與新聞等文本,以文學之筆調書寫,背後又明顯有著空間與社會理論的觀點。以今觀古、以古喻今,眼前的臺北城似乎更加地鮮活起來。──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讀完書,我有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台大台文所的年輕研究者,探求虛構小說中的真實史地背景,以絕好的文學筆調,剖了心地去了解藝文前輩;不再只是在文句之間,行禮如儀的走步或有看沒有到的一瞥,而是穿越時空,此心與彼心的同感,因而寫出的台灣歷史篇章,更富深蘊,更堪咀嚼。
第二個印象是讀到像「蘿莉十年養成計畫」這種句子,那是新一代年輕人的語言。或許,歷史像遠方的一棵樹,不同世代觀看者站在不同的時間點,看見的樹影樹相必然不同。我很興奮看到年輕一代勇於使用自己的語彙和心靈,來觀看我們台灣的歷史。這次,他們團體展出,將來單飛獨奏時,必定更加大放光芒。──陳柔縉(作家)
在台灣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文藝與文化知識青年一直是推動文化更新,最重要的一群力量,尤其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轉換的輻湊點上,各種紛至沓來的現代性話語與日常想像,我們看到他們透過怎樣重層的新興介面,轉化並完成了重要的在地實踐。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他們不僅伸出手去觸摸,更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留下了探索世界的時代指紋。──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是台大台文所兩位教師帶領同學結合硏究與創作的課程實驗佳作,全書以文青之眼與筆,再現日治時代的台北歷史丶社會面向與流行文化,其中涵蓋層面甚廣,不只引介摩登物質文化,同時也刻畫了時人對於自我身體慾望和理念夢想的追求。書中援引許多著名文學作家作品,以與歷史時空進行巧妙聯結,堪稱鮮明勾勒日治臺北城市的風華與面貌,圖文俱佳,充滿青春氣息,台北頓時年輕起來,是一本會譲人忍不住想要親近的趣味書。──黃美娥(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文學體制傾斜經年,台灣文學生產多限於個人抒情散文,即便小說亦偏重個人經驗範疇。《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是從文學院出發的變革異聲,參與非虛構創寫工作坊的年輕寫作者們,以一年的課堂爬梳史料踏察現場,繳交這份時空偵查報告。十三道切片,重現日治時期台北的文化生活,清晰而動人。推薦給所有喜愛歷史普及出版與文學創作的讀者。──黃湯姆(文字工作者)
作為非虛構的文史書寫,這本書開創了一種運鏡流暢、活潑迷人的敘事方式,以文學、新聞、史料描襯時代底色,有限的視框聚焦於都會的知識青年身影,從生活細節中重現百年前的台北流行文化。彼時,恰是殖民治理的現代化建制高峰,皇民化鎮壓尚未隨著軍事擴張出現,從中國、日本而來的左翼進步之聲,或明或滅地衝擊島內思潮與行動,擺盪在抵抗與順從之間。百年不遠,這本書的選材獨特精巧,史料剪接不貪多也不求全,留下必有的城鄉、階級落差,以待來日更多元的庶民史拼圖。──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那時候,世界很新,很多事物沒有名字,
他們相約咖啡店聊天聚會,逛書店,到公園散步,
身陷理想和現實之間,糾結矛盾,進進退退,
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
預言百年難違的命運…
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
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
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台北城
一九三○年,台北。
表面上是摩登男女自由來去的跳舞時代,女性的窈窕身影與紅袖添香,是城市之光的最佳代言,但堂皇的大樓、旋轉的霓虹燈下卻有闇影。
罷課、罷工、婚姻自由等改革運動無役不與的艋舺青年,面對警察取締與日益衰老的父親容顏,只能罷手回家。想在聲色中逃避現實裝失憶,一抬眼,卻見咖啡館中前來侍坐的女給,竟是社運場上曾經一同高聲抗爭的女同志……
不論是好或是壞,日子都會一直來。一百年前的台灣人,在日本政權籠罩下無可遁逃,過生活除了動手動腳還得動腦袋。即使銘刻著漢人的傳統,日治時期台灣的飲食、衣著、讀書、聽歌、跳舞、愛情、休閒,盡情學習東京和巴黎,出現目不暇給的改頭換面,像是剪短頭髮、開了窗,讓繞道日本而來的歐美文明西風吹進身體和家裡。
百年前台北文青就在多重文化力量交錯之下,蝕刻出都市青年獨有的複雜矛盾樣貌,一言難盡到平淡無奇的困頓與掙扎,至今未曾改變。
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
本書特色
1.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台北文青難違的宿命。
2.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3.一本給台北的城市身世備忘錄。台北向來是一個高度異質的社會,十九世紀末日人開始統治台灣五十年,更是一個值得標示的歷史斷面,文化、思想衝擊加劇,精彩的人事物在生活各領域輪番上演。人物殞落,地景凋零,但這些曾經未曾消逝,甚至仍以另一種面貌,不斷重演。
4.從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透視時代的內在情緒,揭露現代化建設表象下的不安、驚疑與時不我予,食、衣、住、行、育、樂等看似尋常的生活切面,其實是一則又一則沈重的預言。
5.隨書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寬23cm x 高31.8cm),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台北城。
名人推薦
◎阿潑、畢恆達、陳柔縉、陳國偉、黃美娥、黃湯姆、顧玉玲
我們時常會稱某些事物很「潮」,代表流行、時尚,有格調,從香港來的語詞;近百年前,我們會以「摩登」來形容,是日本外來語所致。但不論潮或摩登,有些事物一百年來都是時髦的象徵,例如上咖啡店聊天聚會,到書店閒晃,到公園漫步……。本書以「案內帖」這日本漢字表明某個時空,那個文藝茂盛,確認台灣文化主體的時代,卻依然可呼應今天。於是,對這群年輕作者群來說,雖是比祖父母之齡還長的過去,但透過田調踏查與訪談,並佐以大量歷史資料,以非虛構寫作的嘗試,仍能進行古今對話。其進行打造老台北的企圖,令人佩服。令讀者宛如置身當時庶民的平凡生活,也感受他們的國族之難。──阿潑(作家)
在眾多的臺北城的歷史與懷舊寫作出版中,《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硬是走出一條新路。作者除了使用歷史文獻之外,藉助其所嫻熟的眾多文學作品、歌詞與新聞等文本,以文學之筆調書寫,背後又明顯有著空間與社會理論的觀點。以今觀古、以古喻今,眼前的臺北城似乎更加地鮮活起來。──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讀完書,我有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台大台文所的年輕研究者,探求虛構小說中的真實史地背景,以絕好的文學筆調,剖了心地去了解藝文前輩;不再只是在文句之間,行禮如儀的走步或有看沒有到的一瞥,而是穿越時空,此心與彼心的同感,因而寫出的台灣歷史篇章,更富深蘊,更堪咀嚼。
第二個印象是讀到像「蘿莉十年養成計畫」這種句子,那是新一代年輕人的語言。或許,歷史像遠方的一棵樹,不同世代觀看者站在不同的時間點,看見的樹影樹相必然不同。我很興奮看到年輕一代勇於使用自己的語彙和心靈,來觀看我們台灣的歷史。這次,他們團體展出,將來單飛獨奏時,必定更加大放光芒。──陳柔縉(作家)
在台灣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文藝與文化知識青年一直是推動文化更新,最重要的一群力量,尤其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轉換的輻湊點上,各種紛至沓來的現代性話語與日常想像,我們看到他們透過怎樣重層的新興介面,轉化並完成了重要的在地實踐。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他們不僅伸出手去觸摸,更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留下了探索世界的時代指紋。──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是台大台文所兩位教師帶領同學結合硏究與創作的課程實驗佳作,全書以文青之眼與筆,再現日治時代的台北歷史丶社會面向與流行文化,其中涵蓋層面甚廣,不只引介摩登物質文化,同時也刻畫了時人對於自我身體慾望和理念夢想的追求。書中援引許多著名文學作家作品,以與歷史時空進行巧妙聯結,堪稱鮮明勾勒日治臺北城市的風華與面貌,圖文俱佳,充滿青春氣息,台北頓時年輕起來,是一本會譲人忍不住想要親近的趣味書。──黃美娥(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文學體制傾斜經年,台灣文學生產多限於個人抒情散文,即便小說亦偏重個人經驗範疇。《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是從文學院出發的變革異聲,參與非虛構創寫工作坊的年輕寫作者們,以一年的課堂爬梳史料踏察現場,繳交這份時空偵查報告。十三道切片,重現日治時期台北的文化生活,清晰而動人。推薦給所有喜愛歷史普及出版與文學創作的讀者。──黃湯姆(文字工作者)
作為非虛構的文史書寫,這本書開創了一種運鏡流暢、活潑迷人的敘事方式,以文學、新聞、史料描襯時代底色,有限的視框聚焦於都會的知識青年身影,從生活細節中重現百年前的台北流行文化。彼時,恰是殖民治理的現代化建制高峰,皇民化鎮壓尚未隨著軍事擴張出現,從中國、日本而來的左翼進步之聲,或明或滅地衝擊島內思潮與行動,擺盪在抵抗與順從之間。百年不遠,這本書的選材獨特精巧,史料剪接不貪多也不求全,留下必有的城鄉、階級落差,以待來日更多元的庶民史拼圖。──顧玉玲(社運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