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十大分類 > 700 世界史地類 > 733 臺灣 > 誌村鑑3嘉義市東區民族里
圖書十大分類 > 700 世界史地類 > 733 臺灣 > 誌村鑑3嘉義市東區民族里
誌村鑑3嘉義市東區民族里
誌村鑑3嘉義市東區民族里
出版社裏路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5
語言:中文
ISBN:9786269863181
裝訂:平裝
定價35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這里,資訊量太大啦!
從離島到台南鹽分地帶,誌村鑑第三輯,來到嘉義市最熱鬧的市場聚落。

市場佔據整個里2/3的地方生活是什麼模樣?
嘉義市東區民族里,有著號稱「嘉義第一街」的蘭井街,
裡頭有口足以與台南競逐老城封號的紅毛井,以及六層樓的城隍廟;
循鼎沸人聲走入巷弄,迎來東市場、共和路市場,
以及服飾、銀樓、鍋碗瓢盆、種苗等銷售品項齊全的店面。
迷走於民族里,做生意與過生活的界線逐漸模糊,
彷彿走入城市裡的巨型百貨公司。
尺度精巧的嘉義市,是許多文化旅遊者近年來喜愛到訪的城市。市區內大部分景點皆徒步可達,喜吃火雞肉飯者,更有多趟旅程也吃不完的店家可選,而位於文化路夜市步行僅五分鐘的民族里,除了有「嘉義人的廚房」之稱的東市場,還有營業時間幾乎能湊齊24小時的數家火雞肉飯店。

曾由三個里合併而成的民族里,是個扎扎實實做生意、討生活的地方。舊稱「草仔市」的東市場,是過往人們從阿里山下山的第一站,也是現在逢年過節採買的最後一站;而里內的紅毛井、蘭井街和數間具有嘉義特色的檜木木屋與生鮮物產,更是在時空上縱向跨度三、四百年歷史、橫向串連山河與舊城。

從馬祖外島的橋仔村,到台南沿海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誌村鑑》第三輯首度走入商與住界線更加模糊的都會區。在市場佔地近乎2/3、國小佔地1/3的嘉義市民族里,由一口歷史悠久的井與市街探起,行經木屋、走入市場,認識夾縫於生活與生意之間的地方。

做生意,重新定錨地方歸屬感與關係人口
這裡的生活從天未光就開始,醬菜店疊桶、肉攤拔骨、魚販宰魚鱉和蛙,爐灶發起火光,同蒸籠冒出陣陣白煙。送孩子到對街的民族國小上學後,人潮也隨晨光湧入;牛雜湯、羊肉湯、湯圓粉條冰過午即售罄,傍晚共和路黃昏市場再接棒服務晚餐備料買菜的人。

「GOODS做生意」與「BODY用身體認識」單元,記述討生活的人來到此地駐紮、深根,以身體勞動交陪地方日常;買辦日用尋生鮮的人,則日復一日穿梭往來,成為此地不在籍卻親暱的流動人口。

足有六層樓的城隍廟,聚集起整個嘉義人的地方信仰
從古至今,人們來到民族里可不只是為了去市場採買、做生意。位在東市場旁的城隍廟,是整個嘉義舊城區的信仰中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前往參拜。由高聳牌坊入內、通過極深的廣場抵達六層樓堂皇的廟體,城隍廟的另外三面,卻藏身於熱鬧的ㄇ字型街市與住宅之中不易發現。

「God 神明是好鄰居」單元爬梳城隍廟歷史,以及特殊的九大柱、夜巡與輪普習俗,以信仰的角度認識民族里於不同時代嘉義市的重要性。

市場休息後的B-side,找尋隱藏版的民族里
民族里最為人所認識的,是開市後熱鬧喧騰的一面;然而一個地方的運作,當然不止於做生意,更多的日復一日就潛藏在散市後的B面。「Timing 時刻」透過《華麗計程車行》原著作者陳俊文之眼,帶讀者如乘客般由不同街角駛近民族里;「B-Side」單元則抓取同樣於民族里中佔地廣大的民族國小,以行動課帶領孩子由建築、歷史等不同角度認識市場,並由跨國飲食對照的角度,拉出認識市場中粉腸、醬菜攤的另個軸線,找出與韓國飲食間的隱藏連結……

東西怎麼用?生活怎麼過?從物品和人身上取智慧的線索
延續前兩本《誌村鑑》的「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單元,本輯採集置放於攤位邊的平凡物件,捕捉其中隱含著各家攤主的智慧;「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單元則訪問到真實身分為民族里里長的「劉里長火雞肉飯」現任老闆劉宗源,由他如何承繼亦擔任多年里長
的父親的使命說起,以及他自小於市場內成長的故事。新明津魚丸店三代潘麒宇和地方品牌環時好室的陳怡秀,則書寫自身於創業、返鄉之後與地方建立起的新關係。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