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十大分類 > 400 應用科學類 > 410 醫藥總論 > 獨思獨行且療癒: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
圖書十大分類 > 400 應用科學類 > 410 醫藥總論 > 獨思獨行且療癒: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
獨思獨行且療癒: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
獨思獨行且療癒: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
作者: 王雅慧
出版社王雅慧
出版日期:2024-12-01
語言:中文
ISBN:9786260133153
裝訂:平裝
定價28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本書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本期之醫學人文暨敘事醫學系列中,我們將從文本敘事醫學邁進圖像醫學敘事的動態領域,邀請讀者以嶄新的、意想不到的方式參與疾病敘事。
【作者簡介】
◎王雅慧


【作者序】

在醫學大學教書已近十八年頭,並陸續發表與編輯醫學人文暨敘事醫學相關論文與作品。敘事醫學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們醫學人文系列的基石,透過文本敘事、詩歌和其他文學形式,每每揭示了人們疾病體驗及其背後所散發之人性光輝與無奈的戲碼。
在本期之醫學人文暨敘事醫學系列中,我們將從文本敘事醫學邁進圖像醫學敘事的動態領域,邀請讀者以嶄新的、意想不到的方式參與疾病敘事。藉由體驗視覺敘事如何以生動而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達複雜的情感進而領會視覺敘事共情醫學人文的獨特魅力──從圖像小說到圖解患者敘事,從漫畫片段到圖像回憶錄──希冀透過圖像和文本的創新應用,彌合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鴻溝。透過圖像醫學增強傾聽、溝通與理解之人文素養,同時為邊緣化的聲音提供一被傾聽和認可的空間。
衷心期盼圖像醫學能在藝術與科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帶領讀者探索圖像化之敘事醫學。更希望讀者能被圖像醫學敘事所喚起的溝通、共情與人文關懷深深觸動著。
再次衷心感謝所有為此書出版做出貢獻的學生與醫療工作人員,以及繼續推動醫學和人文領域對話的您們。

【目錄】

編者序
▍敘事醫學反思寫作  ▍
無障礙的眼光│陳庭安
助人工作者│
SARS-CoV-2 與我│破繭而出的女孩
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就是我
挾帶著意圖的好意│
淡出世界│
孝的抉擇│
行人地獄│
我所見的加護病房│
花園中的慢飛天使:探索照護機構的光明與黑暗│
醫護危機│Kevin tsai
獨思獨行,且療癒│王志誠
生命的美麗│
在醫學與人文的交織中產生的生命的關懷│
再見│艾斯
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
我聽到的故事──親情最好的相處模式│
爸爸的住院│Q奇
醫病關係,有關心│LBS
學涯中的小遺憾│楊育承


▍敘事醫學閱讀反思  ▍
道德主義或功利主義
--《電車難題》
江冠霖、曾婷榆、徐語昕、蘇郁恩、鄭 茗
許仕寬、陳冠瑜、李愷婕、蔡佳芸、李秉森

與恐懼和解
--《冰雪奇緣》
蔣孟詠、曾楓雅、SC、柯、瑜子醬、曾婷榆
鄭 茗、許仕寬、賴俊裕、李愷婕、泡 菜
蘇郁恩、蔡佳芸、李秉森、楊育承、徐語昕
陳冠瑜、洪月麗

醫病的恐慌
--〈醫病衝突的背後:面對疾病,其實我們都站在 同一陣線〉
鄧筱齡、蔡承委、詹尚蓉、鐘閏雄、陳胤奇

未知的恐懼
--《我發瘋的那段日子》
陳又慈、馮志明、洪苹修、王 淇、吳書瑋
王志誠、陳庭安、張景翔、陳逸辰、鄧晴學
鄧筱齡、葉依樵、姜冠儀、張雅婷、袁 彬
詹尚蓉


▍圖像醫學敘事  ▍
繪圖:邱鈺翎;構思:邱鈺翎
繪圖:陳盈憲、陳宥肜;構思:姜冠儀、馮志明、李政慷、
黃顯堯、陳盈憲、陳宥肜
人為錯誤的悲劇│繪圖:陳冠瑄;構思:陳冠瑄
繪圖:張雅婷、莊兆軒;構思:張雅婷、莊兆軒、張凱甄、
倪彥傑、林映岑
繪圖:張雅婷、莊兆軒;構思:張雅婷、莊兆軒、張凱甄、
倪彥傑、林映岑
繪圖:陳庭安;構思:鄧筱齡
繪圖:曾姵誼、余佳錤。構思:洪苹修、王怡婷
似病非病│繪圖:陳又慈、吳書瑋;構思:陳又慈
繪圖:詹卓祺;構思:陳又慈
繪圖:姜冠儀、馮志明、孫麗雯。構思:姜冠儀、馮志明、
孫麗雯
繪圖:林勝宗;構思:林勝宗
最後一個倖存的人死了──救護人員的壓力與創傷│繪圖:
陳逸辰;構思:陳逸辰
人模人樣?│繪圖:陳逸辰;構思:陳逸辰
繪圖:許禎芸;構思:許禎芸


▍敘事醫學人文電影反思 ▍
電影《丹麥女孩》人物分析與反思──《丹麥女孩》│李愷婕
難以抉擇之漫長歲月──《父親》│Apple


附錄
希波克拉底誓詞
日內瓦宣言:醫生誓詞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de of Medical
Ethics 世界醫學會國際醫學倫理法規
南丁格爾誓詞

【內容試讀】

〈無障礙的眼光〉 ──陳庭安
很幸運地,在與以前最不瞭解、最不知道如何應對的一些身心障礙人士相處後,我有了一些反思。
▍尊重
我總希望能幫助別人,幫助這個世界上有需要的人,但有時感覺自己是傾著身子在幫助別人。老實說心裡有點不安,我付出很多,但對方不一定有什麼回應,反倒是我自己已經感到疲憊。這樣的關係似乎不對等,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付出是不是他們所需要的。
有一天,我去一個服務視障人士的協會參訪時,學到了「視障人導法」。我同時也學到了一件事:想幫助一個人的同時,要尊重他。所謂的「視障人導法」,就是教導社會大眾應該如何給予視障人士協助。當我們看到視障人士看起來慌張或猶豫,需要幫助時,可以開口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忙。如果平常看他們很自然地在走路或做事情時,只需要和他們保持距離就好。因為我們可以想像:假如你現在看不見,有人跑到你旁邊抓著你,你也會很不安害怕吧!所以,我們的熱心不一定能幫到他們,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距離,在觀察到對方需要的時候開口詢問。
「保持距離」這個詞對我來說有點陌生,特別是在想要幫助人的時候。不過,這個詞雖然陌生,卻美好。看到協會主任的示範,我感覺那樣的做法才是在慌亂中的人真正需要的──或許我的熱心可以多加上一點發自內心的尊重,給對方多一點空間。而且,我少了尊重,是出於憐憫心去幫助別人的;憐憫心的背後可能是對他人價值的漠視。這時候,我想幫助他是在回升我心中的價值。那麼,少了尊重的幫助,是在幫助我自己還是在幫助對方?我真的能提供對方真正需要的幫助嗎?或是只是希望他達到我心中為他設下的標準呢?
▍相處之道
從小到大,我的心理年齡似乎都低於同齡人。這樣的我,不斷地在追求能像別人一樣成熟,給自己設立標準,並盡力朝著它前進。當有一天我達到了這個標準,我會非常高興,也會立刻丟掉以前的自己,對於以前的自己感到厭惡和尷尬。我自卑,總是羡慕別人。
有天我去到一個服務自閉症與智能障礙者的機構服務學習,在那裡我看到也學習到很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患有自閉症的學員,他有個特別明顯的固著行為,就是會舉起右手想和人打招呼。他常常會到處找別人打招呼,而他的打招呼方式很特別,就是舉起右手,不說話。這時對方就要也舉起右手回應他,這時他才會離開;如果你舉了左手,他不會離開,會站在你前面直到你舉起右手。看到他的行為,我很好奇地問社工:「面對他,你們會希望改正他這樣的行為嗎?」社工告訴我:「我們會和他取得一個平衡,這個平衡建立在彼此都能舒服相處之上。」據說這位學員以前打招呼是會堅持要擊掌,也就是要碰到手,這樣有些人會沒辦法接受,於是機構的老師就教他可以打招呼但不能碰到別人的手,彼此各退一步,找到彼此都舒適的平衡點。
這個觀念顛覆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過去,我總是習慣認為,對於需要幫助的人,我應該幫助他們變成我認為「好」的那個樣子。但看到社工對待他們服務對象的方式,讓我感覺到沒有什麼樣子是絕對正確的,而是雙方都能接受的樣子就是最好的樣子。也許我可以多放下一些自己心中的標準,尊重眼前的這個人的不一樣,找到彼此最合適的相處之道。自從有了這個觀念以後,我感覺到和人相處輕鬆了不少。以前和這個人相處,對他有很多偏見,但現在我學著告訴自己,每個人都不一樣,他所經歷過的事情和我不一樣,他的個性、習慣、處理情緒的方式和我不一樣。與其煩惱著他為什麼會這樣,還不如學習怎麼和這樣的他相處。面對比自己熱情外向或是成熟的人時,我以前會習慣性地躲開,或是在和他們相處的時候感到特別焦慮不安;現在,我認為自己並沒有錯,而對方也只不過是和我不一樣,我可以保有自己的樣子,學習和這種人相處。
我認為想要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並沒有錯,但重要的是要先和原本的自己和好。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價值,但看到有些人卻是這麼的弱勢,似乎怎麼努力都沒辦法比得上別人。帶著這樣惆悵又疑惑的心情,和這些身心障礙者們相處了一段時間後,我慢慢體會到或許我應該放下我心中的那把尺,那把不斷測量著自己,也不斷測量別人的尺。就算永遠都比不上別人又如何?沒有人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我們也值得被愛與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