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文藝復興代表作***
**描寫翻擾整個世代情感的微微震動**
授權30國,熱賣150萬冊
橫掃歐美排行榜,獲獎無數
一切從不曾有過其他可能,我只是錯以為有過。
赫爾曼一鳴驚人的處女作,用九個故事描述愛與失落、孤獨與希望,生動且強烈地描繪出渴望著背離過去,甘冒風險追求新鮮與脆弱平衡的一代。出版後立刻享譽國際,翻譯成30種語言。赫爾曼成為文學界最受矚目的明星與才女。〈夏之屋,再說吧〉的故事成為文學課程教材。
故事背景在柏林,歐洲繁華且熱情奔放的大城市,人物就像這座城市一樣多變且獨特,狂熱且執著地追求「活在當下」,即使那是難以捉摸的幻影。他們以各種方式不斷挑戰世界的瘋狂,夢想著超越平凡,渴望「屋頂之間狹長的天空」。這些故事深深打動了全世界的讀者,並在出版25年後成為經典,一個獨立的文學符號、時代縮影。即使在今天,其深度與情感強度依然能引起人們共鳴。
紅珊瑚
颶風(也算告別)
宋雅
一件事的結束
峇里女人
杭特.湯普森的音樂
夏之屋,再說吧
暗箱 camera obscura
奧得河此岸
我們該對彼此訴說一切/黃崇凱
圍繞種種可能的發想,又演示著訴說的幾近不可能……沒有誰對誰說出真心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洞,一張口,話語就紛紛掉進洞穴,於是只能以更多看似無關的話語來填補。他人的故事像是柴火,用來稍微溫暖這些發抖的旁聽者。——作家黃崇凱
文字簡潔、直白,卻達到近乎魔法般的飽滿……令人難以忘懷。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赫爾曼的角色總是蠢蠢欲動,他們的渴望模糊又無焦點,記憶反而比喧鬧的現實生活更真實。對當代德國的風俗和道德觀察敏銳,文筆優雅,她筆下憂鬱且自我沉溺的人物超越了故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當代德國文學的一大驚喜……赫爾曼知道如何選擇適當的細節,用這些細節創作出動人音樂。讀完後仍然被牢牢吸引,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因此改變。
——法國世界報(Le Mond)
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質量和強大的原創力。流露出極大的敘事能量,由冷靜、鎮定的智慧掌控。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充滿力量……尤荻特.赫爾曼才華非凡。故事古靈精怪又哀婉動人,既鋒利又感人,是意味深長的文學之作。
——丹佛郵報(Denver Post)
為不可言說找到一種無比精準而嶄新的語言。
——弗洛里安.伊里斯,《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作者
精湛的風格和技巧,幾乎無懈可擊的時機感……敘事流暢,節奏跌宕起伏……是一部有遠見、權威和人性的作品,值得細細品味。
——泰晤士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文壇的希望之星。
——德國時代週刊(Die Zeit)
憂鬱、柔和,有時戲劇性,但始終鋒利、精確且不帶感傷……赫爾曼的故事劇情來自於那些未說出口的事,來自於藝術般的布局和真實發生事情之間的張力。
——德國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一九七○年生於柏林,現今居住於柏林及弗里斯蘭。德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夏之屋,再說吧》後,陸續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全是妖魔鬼怪》(Nichts als Gespenster),短篇小說集《愛麗絲》(Alice),長篇小說《所有愛的開端》(Aller Liebe Anfang)及短篇小說集《樂提公園》(Lettipark)。小說《在家》(Daheim)獲萊比錫書展最佳書籍提名,獲頒布萊梅文學獎等獎項,並成為暢銷書。二○二二年夏天參加著名的法蘭克福文學家講座,以《我們該對彼此訴說一切:書寫中的沉默與噤聲》(Wir hätten uns alles gesagt)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作品被選入學校教材,拍成電影,享譽國際並獲獎無數,包括克萊斯特獎(Kleist-Preis)、賀德林獎(Friedrich-Hölderlin-Preis)。
相關著作:《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