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教派轉型而成的一貫道,至今仍標舉著「道不是教」、「五教同源」、「真儒復興」等傳道使命,走向不同的文明國度。諸多外來宗教盛行的民初華北時期,為什麼會定於儒釋道耶回呢?五種宗教是「合而為一」,還是另有其他更具創意的關係呢?「五教」之說有可能帶來更具包容性的跨宗教對話嗎?
當代一貫道即是在五教同源的架構下,延續民間儒家的實踐。儒家的日用倫常是華人社會的價值底蘊,並影響周邊的漢字文化圈。清末廢除科考,儒家雖退出政治場域,但如基因般的儒家文化總在世局動盪與社會遞變之際,成為一股或隱或顯的力量。在民間,儒家融貫道、釋而形成的三教信仰,從未因政權更迭而退出百姓的生活圈,其以宗教型態,持續在民間紮根壯大。
當代一貫道即是在五教同源的架構下,延續民間儒家的實踐。儒家的日用倫常是華人社會的價值底蘊,並影響周邊的漢字文化圈。清末廢除科考,儒家雖退出政治場域,但如基因般的儒家文化總在世局動盪與社會遞變之際,成為一股或隱或顯的力量。在民間,儒家融貫道、釋而形成的三教信仰,從未因政權更迭而退出百姓的生活圈,其以宗教型態,持續在民間紮根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