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人工智能橫空出世並在短時間內形成了新的社會形勢,本書深入探討在AI新時代政府應該如何重新調整語言的相關政策,並具體建言外國語文學系應如何因應形勢,調整其架構及目標,以便及時在新時代中,扮演起培養情感力及創造力等關鍵能力的關鍵角色。
作者簡介
何萬順
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東海大學外文系林南&蒲慕蓉講座教授、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兼任講座教授、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臺灣語言學期刊)創刊主編。曾任國科會語言學門召集人、政大語言所所長,兩次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24年獲頒臺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返臺前於猶他州Execu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從事機器翻譯系統研發,之後多年擔任AppTek語言科技公司學術顧問。目前研究領域為理論語言學、語言政策與教育政策。著有論文百餘篇與專書五部,編輯漢英辭典兩部。
徐淑瑛
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碩士、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TESOL碩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專長為理論語言學、句法學、句法語意介面研究,近年來從事聖經與語言學之研究。曾任台灣語言學學會第8、11屆理事,台灣語言學學會第12屆理事長,現任台灣語言學學會第13屆常務理事。
許立欣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興趣包括愛蜜莉.狄瑾蓀(Emily Dickinson)研究、浪漫主義、跨大西洋研究,生態評論與臺灣現代詩。曾任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文山評論》主編,現為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外國語文研究》主編。目前參與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以及美國愛蜜莉.狄瑾蓀國際學會理事會。
張心瑜
2021年取得英國劍橋大學第二語言教育博士學位,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與專長包含大學的英語授課、語言政策和雙語教育。相關著作在過去幾年陸續刊登於System,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TESOL Quarterly,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和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等具高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在讀博士之前,曾任臺北市石牌國中英文科正式教師、明德國中實習教師,並多次與不同教學夥伴獲得臺大、臺北市教育局和教育部的行動研究和教案設計比賽獎項。
張武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曾擔任該校英語系系主任及文學院院長,也曾擔任中國文化大學外語學院院長及英文系主任、所長。曾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