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52 經濟史地 > 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資源、產業與國家治理
圖書十大分類 > 500 社會科學類 > 552 經濟史地 > 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資源、產業與國家治理
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資源、產業與國家治理
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資源、產業與國家治理
作者: 洪紹洋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3-18
語言:中文
ISBN:9786267478486
裝訂:平裝
定價57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奇蹟」背後的抉擇:臺灣經濟如何走向世界?


  臺灣的經濟成長常被稱為「奇蹟」,但奇蹟從非憑空而來。本書分從產業發展、政府治理與跨國經濟連結三大面向,重新審視臺灣如何在戰後資源匱乏、國際局勢動盪的情況下闖出生路,躍升為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

  從1950年代的資源短缺,到1960-70年代的工業化,臺灣經濟發展是一場在限制與機會間不斷試探邊界的歷程。政府在外匯短缺的背景下,推動進口替代政策,鼓勵本地企業生產國內市場所需的產品。裕隆從仿製開始,逐步建立汽車產業;巨大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崛起,奠定臺灣自行車王國的基礎。而當紡織業依賴進口棉花,政府曾試圖在本地種植原棉,卻因品質與成本問題未能持續。至於石油產業,戰前遺留的油井成為戰後能源開發的基礎。這些產業的成長,並非直線上升,而是在政策調整、市場競爭與技術學習的反覆摸索中前進。

  臺灣經濟的崛起不僅關乎產業發展,也與國際環境密不可分。戰後臺灣在美援、日本技術、國府撤退帶來的資本與人才影響下,形成獨特的發展模式。冷戰如何塑造臺灣經濟?美援如何影響政策?日本企業如何與臺灣競合?

  此外,經濟發展離不開數據分析與知識體系的建構。戰後臺灣如何運用經濟學作為政策工具?統計制度如何影響決策?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學者如何形塑臺灣的經濟學教育?這些問題,作者都將一一解答。

  《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結合歷史、政策、產業與經濟學分析,多角度探討臺灣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確立自身競爭力。關心臺灣經濟史的讀者能從中獲得新視角,思考東亞發展模式的人也能找到啟發。今日臺灣的經濟樣貌,是過去選擇的累積;理解這段歷程,將有助我們迎接未來挑戰,走得更長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