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最後一卷,也是整部經典中極為重要的一品。它主要闡述了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這些行願被視為修行成佛的綱要和核心內容。〈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思想是通過修行十大行願,使眾生能夠成就如來功德,最終達到極樂淨土。
〈普賢行願品〉不僅在理論上具有深遠的意義,而且在實際修行中也被廣泛推崇。它不僅是佛教徒修行的指南,也是説明眾生解脫的重要工具。因此,默如法師若對〈普賢行願品〉進行講解,可能會結合其深刻的義理和實際修行的方法,引導信眾更好地理解和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從而實現最終的解脫與成佛目標。
般若(734—?)
唐代密教僧人、譯經家。姓喬答摩,尊稱「般若三藏」。迦畢試國(今阿富汗境內之Be-gram)人。
據《般若三藏續古今翻譯經圖紀》及《貞元錄》、《續開元錄》、《宋高僧傳》卷三等載,七歲出家,依大德調伏軍誦四《阿含》及《阿毗達磨》。十四歲隨師至迦濕彌羅國,學習有部律及《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等,先後七年。二十進具戒,二十三歲至中印度那爛陀寺,學習大乘經論,並依智護、進友、智友三大論師,受學《唯識》、《瑜伽》、《中邊》諸論及聲明、因明、醫明、工律和《金剛經》等,並巡禮雙林八塔等聖蹟,先後達十八年。其後往南印度求學密教,在烏荼國王寺從灌頂師法稱受習瑜伽密教,又歷數年。後攜密典泛海入唐,建中二年(781)到達廣州府,翌年入長安。
譯者簡介
默如法師
1905年出生,江蘇省東台縣人。八歲父逝,家人希望師之弟出家,其弟不願,而師十分嚮往寺院生活,家人就隨他的意願,依藹谷老和尚出家。命名能識,號默如,意謂「默而識之」。
師於寺中服沙彌役達十年之久,二十歲時奉藹谷老人之命,於金陵寶華山受具,之後開始行腳參訪。參訪結束後,師入虞山興福寺的「法界學院」受學。後分別就讀杭州佛教師範學校,廈門閩南佛學院。抗戰勝利後,接任寶岩寺方丈,於任內宣說「金剛經」,「仁王護國經」等。任期屆滿後,三十八年赴台灣追隨慈航法師,協助課務,教學講經。
默老修持彌勒法門,發願上生兜率覲慈尊,啟建彌勒法會領眾修持,為民國以來台灣首見。著有多篇弘揚彌勒法門的文章「為修淨土者進一言」,「淨土探究」,「兜率淨土及其修習」,「禮彌勒文」,「上生,下生,彌勒佛讚」等,亦撰寫了近代少有的「佛說彌勒大成佛經疏」,可謂當今大成佛經的權威。
民國七十年後,默老息影法雲寺,禮佛讀經,不預外務。八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示寂於台北,世壽八十六,僧臘七十八,戒臘六十八。